青年眼|别让年龄焦虑禁锢-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6-02作者:刘逸轩


北京体育大学  刘逸轩

近日,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3》爆火“出圈”,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单。“姐姐”们重回舞台、凭借实力收获观众关注,激起青春怀旧潮流。《乘风破浪的姐姐3》第一期播出后有数十个相关热搜词条,一方面源自选手阵容本身的话题度、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节目组联合营销号“造势”的结果。综艺节目需要热度无可厚非,然而这样“造势”的表述却显得有些冒犯且经不起推敲。“×××的40岁只是个数字吧”“×××都不会老的吗”“×××40岁的状态像20岁”的营销词条,看似是在肯定、夸赞选手,实则肆意贩卖着年龄焦虑,散播着与《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节目初衷背道而驰的价值观。

《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档“励志成长音乐竞演节目”,每一季集结包括歌手、演员、舞蹈家等30位演艺工作者,意在“在专业制作团的全程协助下,一同突破自我为观众呈现精彩舞台的过程”。节目组的本意是呈现年龄稍长的“姐姐”们如何在人生的新阶段创造可能性,打破“唱跳、竞演只能由25岁以下的年轻人做”的刻板印象。但营销风向单一地偏好幼态感、少女感,难道不是对审美的又一次束缚吗?

主流审美总在为美丽设限。人人都畏惧变老,人们似乎忘了,年龄增长才是自然的,所谓“逆龄”“冻颜”违背人的生长逻辑。如果一个社会只承认18岁至25岁女性的“美丽资格”,女性的美丽时长未免过于短暂。胶原蛋白流失、细纹出现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它们纷纷被指控为“不美”到来的警钟,后果是更广泛、更普遍的年龄焦虑。当年龄焦虑成为社会性症结,获利的无非是广告商、医美机构等少数利益群体。身处娱乐圈的女性有相当充裕的时间、金钱成本去延缓岁月痕迹的到来,贴合逆龄审美,那么普通女性会有这样的条件吗?按照这样的逻辑,大多数普通女性在25岁之后就被剥夺了“美丽”的权利了吗?  

当节目组的宣传与营销号的造势吃定这样的红利,不难想象,选手们也会为了曝光量让自己的人设符合舆论倾向。然而“甜美”只是个别艺人的独特自我标识,却不是有关“美”的唯一正解。当我们把“少女感”作为美丽的唯一标准时,就否定了无数其他美丽形态的可能性。更何况美不止于皮囊,它存在于选手对舞台的把握、尊重中,存在于性格魅力中,存在于只有时间能赋予的阅历中。美从不局限于一种可能性,也永远无法被精准定义。美丽最终指向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审美上的年龄焦虑似乎只是一个截面,年龄限制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就业市场上的年龄焦虑之风愈演愈烈,“35岁以下”的红线冲破公务员领域,成为各个行业招聘者默认的共识。假如将人生历程看作一把标尺,每隔一段距离就被相应切断一些可能性,显然是不合理的困境设置,对每个人来说无疑作茧自缚。我们亟需一次审美转型,以求多元的美丽定义,也亟需社会性的观念转变——别让年龄焦虑禁锢。



责任编辑:曹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