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激荡历史时空的青春共鸣-澳门凯发

中青在线  |  2022-11-05作者:莫忧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他在考察中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昔日,从延安走向北京。今天,从北京来到延安。这是跨越历史的对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教育青年、凝聚青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延安,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在太行山,林县人民劈山修渠,历时近10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新征程,高楼大厦在祖国大地遍地林立,物质富足更需要理想信念的坚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是跨越历史的同频共振,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引领当代青年把青春梦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感召青年、塑造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但拉开人生差距的,是每一位青年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人格状态。1940年5月,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此前,重庆见闻令他极度失望:“国家前途深可忧虑。”在这里,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来招待客人。陈嘉庚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正是因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937年上海沦陷后,无数上海的爱国青年争先奔赴延安,著名诗人何其芳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当代青年要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一棒接着一棒跑,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指引青年、成就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奋斗是每一代青年最亮丽的底色。青年洞是一代青年忘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参与修建红旗渠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曾回忆:“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抗击疫情第一线,都有当代青年的身影。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新时代好青年要以奋斗之力破解“骄娇”二气,以“自找苦吃”的心态,在基层多沾“泥土气”,多经历一点摔打、磨炼、考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用不懈奋斗书写青春故事。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当代青年在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中,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锻造自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责任编辑:王俊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