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有一门学科全国闻名、历史悠久、薪火相传,那就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70多年前创立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
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新书首发式暨“学科与学科史建设”研讨会合影
日前,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任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任副主编的“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丛书,在世纪出版园完成新书首发。丛书展现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多年来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总结,兼具学术深度和历史厚度,是历史地理学科对接高校“双一流”建设、讲好中国学科自己的故事,走向世界舞台的尝试,也将成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一张新“名片”。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为新书揭幕
目前,丛书中的学术经典(四卷)《谭其骧卷》《邹逸麟卷》《周振鹤卷》《葛剑雄卷》已出版,学术前沿(五卷)已出版其中三卷,剩余两卷以及《学科学术史》、《论著总目》和谭其骧、邹逸麟、葛剑雄、周振鹤的《学术传记》将在2023年陆续出版。
葛剑雄表示,本套丛书在形式上没有先例可寻,尽管国内外一流学科都经历了长时间积累和传承,但以学科为主线的集体性出版工程尚属首次,希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的出版,能给其他学科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首次对复旦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全面梳理
202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策划启动“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旨在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横向系统总结和展现我国顶尖学科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果,并以纵向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提供我国顶尖学科发展历程权威、全面的描述,让世人了解中国顶尖学科所取得的成果,展示其学术高度。该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
得知上海教育出版社拟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列为该项工程第一辑,复旦史地所欣然合作,组成编委会,葛剑雄出任主编。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担任“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主编
“我们之所以乐意合作,并且动员同仁全力以赴,因为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具有紧迫性的工作,也是我们这个学科点自己的需要。”葛剑雄认为,通过这套书的编撰,可以写出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历史,汇聚已有成果,总结学术经验,公布经典性论著,展示学术前沿,供国内外学术界和公众全面了解,“让大家知道这个学科点是怎样造就的,评价一下它究竟是否够得上顶级”。
相较于以往通过简单的文章介绍和获奖信息汇总来呈现,葛剑雄表示,如果要全面进行介绍一个学科,还应拿出更实际的东西来,特别应该总结学科的历史以及它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丛书中的《学科学术史》首次详细回顾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诞生和发展的历程。
“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的起点,是以谭其骧先生1950年由浙江大学移席复旦大学历史系为标志的,至今已经70多年,这个过程没有一个人全部经历。”葛剑雄说,1982年复旦史地所建所时的同仁,还在所工作的如今只剩下他一人。一年来,丛书编辑人员遍搜相关档案资料,在上海市档案馆和复旦大学档案馆发现不少重要文件和原始资料,也向同仁广泛征集,抢救性地整理了部分史料,如邹逸麟的口述、相关学者自传等。
除此之外,葛剑雄认为,一个顶级学科的建设应当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应仅仅依靠个人和成果,还要依靠学术组织、管理和规范。因此,本次编写《学科学术史》部分时,编委会特意将历史上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措施、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
全面收录学科相关重要学术成果
丛书中的《论著总目》,则是《学科学术史》中学术成果的具体化。要收全这70年来的论著有一定难度,因为在电子文档普遍使用和年度成果申报制度实施之前,有些个人论著从一开始就未被记录或列入索引,所以丛书编辑人员除了请同仁尽可能详细汇总外,还通过各种检索系统作了全面搜集。
此外,从谭其骧先生开始,各人的论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学科或历史学科的论著,还有些普及性的论著。考虑到一个学科点对学术的贡献和影响并不限于本学科,《总目》对前者全部收录;而一个学科点还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具有学术性的普及论著也同样收录,对非学术性的普及论著则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酌情选录。
在复旦大学其他院系,尤其是在历史系,也有一些历史地理的研究者,其中有的一直是复旦史地所的合作者,或者就是从这里调出的,他们的历史地理论著也全部收录,但不收录他们离开复旦大学后的论著。复旦史地所博士、硕士学科点所招收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与单位导师合作研究的博士后在流动站期间完成的论著均予收录,学科点人员离开复旦大学后的论著不再收录。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所外聘的研究人员在聘用期间按合同规定完成的论著,按中心人员标准收录。
丛书第二部分,是四种学术传记和四种相应的学术经典。考虑到学术经验需要长期积累,学术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编委会按年资选定了第一批的四位作者:谭其骧先生,邹逸麟先生,葛剑雄教授、周振鹤教授。
确定的“经典”标准,是在本人论著中最高水平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内容由本人选定。“谭其骧先生那本只能由我选,但我自信大致能符合谭先生的意愿。”葛剑雄说,他曾协助编辑谭先生在1987年出版的自选论文集《长水集》,而先生的《长水集续编》虽出版于他身后,但在先生生前,葛剑雄已在他指导下选定篇目,因此大致了解谭先生对自己的论著的评价。
所谓学术传记,则是由作者本人回顾总结自己做学问的过程。除谭先生的学术传记由葛剑雄撰写外,其他三本都由本人自撰。当时邹逸麟先生已重病在身,但为了学术传承,他以超人的毅力,不顾晚期癌症的痛苦与极度虚弱,在病床上完成了口述,由他的学生段伟整理成文。
丛书第三部分“学术前沿”,则是5部青年教师或研究生的新著。这一部分在选题、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新意,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学术旨趣和学术水平。葛剑雄相信,这套书在未来还将随着学科发展进一步修订和续编。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从谭其骧先生编撰《中国历史地图集》开始,复旦历史地理学科就致力于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下的历史地理学科,不满足于做重复性、验证性的研究工作,不仅研究主题立足于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研究成果也成为治中国史者的学术标准。
实际上,历史地理学科本就是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学科。“站在世界角度来看,其他国家一般没有像中国这样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中国既可以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也可以研究历史自然地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葛剑雄说。
研究中国历史,首先需要确实的是“历史上的中国”。谭其骧先生根据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特点,提出了以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这一观点由于建立在扎实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对中国历史特点的充分把握下,因此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中国历史时遵循的规范。
在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作为中国二千年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撑,行政区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振鹤对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研究中,提出了基层政区、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等一系列政区研究基本概念已为学术界所遵循,成为研究历史政区的标准概念。
同样,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单位,葛剑雄主持的chgis项目开创了将gis技术应用到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先河。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创造性地采用“数据生存期”的方式以反映历史时期政区的置废分合,形成了一整套可用于表现时间和空间变化过程的时空数据制作的技术标准。这一标准已广泛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领域。
如果回看复旦历史地理学科史,就会发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学术影响的成果。如《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等,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学和人文社科的重要成就。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复旦历史地理学科就斩获了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
复旦历史地理学科之所以形成深厚的学术底蕴,能持续产出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研究成果,除了秉承学风严谨、学问扎实的特点外,还与学科锐意进取,始终发挥历史地理学“经世致用”的学术特色有关。
1972年,上海石化厂在金山选址建厂。考虑到上海地区的成陆历史,谭其骧与张修桂查阅相关史料,结合实地调查后,对金山卫海岸变迁进行了论证,认为金山卫一带的海滩仍处于成陆过程,有利于修建大型石化工厂。这一结论也为当时金山石化工程筹建指挥部现场钻探的结果所证实。而半个世纪来,金山石化厂选址的案例也成为历史地理学经世致用的有力证明。
七十多年来,复旦历史地理学科在谭其骧、邹逸麟、葛剑雄、周振鹤等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始终立足学术前沿,凝聚研究力量,产出高质量的、对国家发展与建设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致力于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这便是该学科长期立于不败的致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