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薪火相传!为这个团队点赞-澳门凯发

西安交通大学  |  2025-01-10

他们,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材料,

攻坚克难、薪火相传,

使材料更强、更韧、更耐受极端条件;


他们,

致力于金属形变相变新机理

与强韧化效应的研究,

为国家重大装备提供高性能材料;


他们,

突破金属材料强度与塑/韧性之间的制约,

实现了钼合金制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该技术并实现其产业化的国家。


今天,跟着交小童一起走进

金属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研究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同时他也向两院院士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西安交大孙军院士领衔的金属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致力于金属形变相变新机理与强韧化效应、追求更优异的综合性能,满足国家重大装备对高性能材料的迫切需求。



团队成员


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50名,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6名、国家青年人才11名。



科研成果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团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各1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顶刊。



教学成果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4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伯乐奖等称号。



学生荣誉


■ 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奖项7项

■ 博士生钱旦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荣誉

■ 张崇乐获批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科研影响


团队在金属材料强韧化方面的科研成就备受关注,已被《中国科学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团队精神


在孙军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师生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材料,攻坚克难、薪火相传,使材料更强、更韧、更耐受极端条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顶天立地,科技报国






“科研如攀登,须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情,

去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卡脖子’问题”。

孙军院士(右2)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孙军院士(右3)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孙军院士及其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科教报国的崇高理想信念,在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突破金属材料中强度与塑/韧性之间倒置关系的制约研究中,孙军院士深入指导团队创新钼合金制备工艺,实现了高强度与高延性钼合金制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此项研究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更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该技术并实现其产业化的国家。

针对铝合金不耐热的局限性,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纳米沉淀相颗粒晶格间隙位置异质原子有序化的热稳定化设计策略,研发出具备400°c级别耐热性能的高强度铝合金,此项成果被军工某部委纳入全军重点推广新材料项目手册之中。

坚持学以致用,注重成果转化,以上关于钼合金强韧化及耐热铝合金的研究成果,均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分别发表于2013年与2022年),其中耐热铝合金的研究成果更是荣登期刊封面,成为该领域的瞩目焦点。



奖掖后学,薪火相传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孙军院士等团队老师一直很看重青年学者的科研发展方向,鼓励大家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做有特色和有创新性的原创性科研工作,坚持解决领域内的关键科学问题”。

丁肇中及西安交大11位院士担任“珠峰计划”顾问专家(孙军院士为左2)


在孙军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不仅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还培育出一批材料领域的杰出创新人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孙军院士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本科课程)课堂上


■ 团队中丁向东、刘刚、宋忠孝、张金钰、李苏植等教授凭借卓越的研究贡献,已跻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行列,其研究成果位列国际先进水平

■ 青年教师李苏植教授在荣获教育部青年科技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后,又新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吴凯老师新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凸显了团队在青年科研人才培养领域的卓越贡献与显著成效

■ 团队中另有宗洪祥、薛德祯、武海军、李天书、薛嗣创、赵欢等11位青年教师,也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评选为国家青年人才,展现了团队强大的科研传承与创新能力

孙军院士团队青年教师李苏植教授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躬耕教坛,潜心育人




孙军院士等团队教师积极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搭建深度合作关系,为西安交大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与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的成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仅使得团队成为学校中率先致力于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的基地之一,还培育出一批具有卓越学术能力和开阔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  2006级硕士研究生余倩凭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以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了重要论文,并于2023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东东、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光亚等同学,在完成学业后亦选择前往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

孙军院士出席周惠久论坛(右4)




“孙军院士等团队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努力为他人着想的无私精神、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学生平易近人的相处方式,始终鼓舞和激励着我”。

团队为这些优秀青年学子提供了展露才华的广阔舞台,为青年学子茁壮成长提供了沃土。


孙军院士及其团队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


为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孙军院士及团队成员利用科技活动周的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活动,为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等受众科普材料知识,讲解材料在人类发展史每个飞跃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国崛起、科技创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团队生动的科普讲座和互动交流,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更加深入广泛地了解了各类材料的神奇性能和特色应用,润物无声地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