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特派员
他满怀热忱与希望
来到花园村
播种文化,编织未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
华策电影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李立
见证他与花园村的双向奔赴
看看他在花园村里“挖”到了什么……
星星之火 点亮花园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一次不经意间的抬头,学校行政楼前的这12个字似熊熊烈火点燃了李立的心。初到浙传不久的李立,满怀热忱地成为了一名文化特派员。他希望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投身更广阔的天地,为人生留下璀璨的印记。
起初,李立并不清楚文化特派员的具体职责。但随着工作深入,他感受到这份使命的开创性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要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决心。在省委“1 1 n”模式指导下,他积极对接文化礼堂、建设文化阵地、宣传文化理论,更重要的是将文化的种子深植村民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在花园村调研期间,李立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将文化特派员的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带领学生深入乡村,用镜头记录花园村的变化,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也锻炼了他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立深知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养育与修剪”。与村民的互动让他被亲切地称为“园丁李老师”。村民们用自发绿化、创意角落装饰等行动,表达对他的支持。这些举动如星星之火,点亮了整个花园村。
“我背着书包,说走就走,常常不知道第二天去哪儿上班。”李立形象地描绘了自己日常的工作状态。虽然行程忙碌,但他始终乐在其中。对他来说,忙碌的背后是对乡村振兴的热爱与责任的坚守。李立的工作动力也源自老书记袁阿良的殷切嘱托。这位在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园村时担任书记的前辈,紧紧握住李立的手说:“希望在你们身上把花园村能做得更好。”掌心的温度和话语的重量,激励着李立继续努力,让新时代的花园村焕发新的生机。
送文化 种未来
李立认为,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策展、演出和电影等“送文化”的形式,更应深入乡村特色,推动文化的根植与生长。他坚持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结合花园村的红色文化与实际需求,传承与创新刺绣、木作、咸茶制作等仁和非遗特色技艺,力求实现“播种文化”,生根发芽。
李立创新性地提出并推动“绿映红”农文旅融合提升项目,将花园村的绿色产业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绿”代表村里通过培育蝴蝶兰、开发衍生品,拓展产业链并打造文化ip,提升3a级景区的品牌效应,同时推广咸茶这一地方特色,振兴绿色产业;“红”则是花园村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大革命时期中共西镇区委旧址为基础,设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村史馆、中共西镇旧址、三农馆三个场馆,挖掘历史根脉,推动红色文旅发展。同时,他计划围绕花园村的四季花卉,举办一系列花卉主题活动,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感受花园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李立希望通过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将花园村的故事和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流量擦亮花园村的品牌。 他强调,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通过创新手段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7月,李立老师带着浙江传媒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完成了《花园村的年轻人》纪录片,并获得了学校的暑期大学生“十佳优秀实践成果奖”。
李立坦言,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村委会背后那栋七层、七千多平方米的楼宇。他说,这栋楼是我们招商引资的重点,我们希望能吸引有实力的商家企业入驻,也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到这里来,利用我们的平台和资源,为花园村直播、创业工作及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李立深知,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人心的凝聚。在他的治理理念中,始终坚持“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咸茶闲话”便是这样一个温暖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花园村人的情感记忆,也见证了人民民主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咸茶是花园村特色饮品,李立不仅在市场上推广咸茶,还致力于将花园村的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
花园村五村路的整治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典型案例,五村路是花园村的脸面,但是长期以来五村路的整治却难以推进,在街道和村委的帮助下,村党委组建了工作组,挨家挨户开展“咸茶闲话”,将花园村的“未来乡村”设计图分步骤讲解给村民。
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商模式,村委会组织面对面交流、村民参观等方式,逐步让村民从最初的抵触到理解和支持,最终顺利改造了原本杂乱的花园村五村路,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这一故事也被李立理论化,发表在了2024年10月11日的《杭州日报》理论版上。
李立认为,花园村的个例映射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现貌,所有的中心城市边上都有那么一个个像花园村一样的城郊结合部,“把花园村的发展环境改善了,它就具有普遍性,就会成为未来中国、未来乡村美好生活的一个典范,能为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有借鉴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一滴水中发现太阳的光辉。”
聚焦生活 落实行动
李立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尊重人选择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就是通过自由,给予自由。
花园村现有两个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天天团聚,其乐融融。 他意识到,文化不仅是“高大上”的精神追求,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卖夜宵的小贩、弹吉他的青年、滑滑板的少年、写网络小说的作家,都是花园村文化的生动体现。 如果村民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是花园村文化生活多样性的体现。
作为高校教师,李立在高强度的科研压力下,将花园村的工作视为生活的转换器,要去看 “窗外的风景”, 听“雪落下的声音”。在村中走一走、看一看,“再大的烦恼都不值得一提。” 他认为,人应该感性而诗意地生活,要在枯燥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慢下来”,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正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中,李立连续成功申报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浙江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等标志性成果。
李立强调,文化特派员来自不同领域,每个人有独特的工作方法。 作为高校派出的“文化特派员”,应该自觉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生活中的问题理论化,并赋予情感和温度,让理论真正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特派员不是比拼喊得多响亮,而是比拼能做多少实事,比拼村民的文化获得感。 ”他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为花园村的文化留下可持续的成果,也欢迎更多人走进花园村,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在花园村挖到更多的文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