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讲讲我的导师!-澳门凯发

中国农业大学  |  2025-01-15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谈起我的导师孙庆忠教授,总会有种别样的情感。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老师,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是一种对乡土社会的情感激荡,跟随老师学习三年,猛然发现,自己已经从稚嫩的学生变了副模样……”,社会学博士生尉韩旭说道。


10届本科生,8年之间,从未停歇



当前的乡土社会,年轻人大量外流,老年人相继离世,在繁华都市的映照下,乡村逐渐老去,似乎只有寂寞的山神依旧钟情。

“今天中国的乡土社会没有崩溃瓦解,而是正处于集体失忆的边缘”,这是孙庆忠自2005年开展妙峰山研究时做出的判断,更是一声感叹——该如何面对今天这样“破败”的乡土?

2005年5月20日,孙庆忠第一次带领2002级全系本科生,一齐前往京西35公里外的妙峰山开展庙会与香会组织的追踪研究。自那时起直至2013年,10届本科生,8年之间,从未停歇。

从山顶娘娘庙中香火昼夜不断的庙会仪式,到山下村落承载的文会与武会组织,再到其背后香会会首的生命感悟与人生起落,被他们一一记录在《妙峰山:香会志与人生史》《妙峰山:香会组织的传承与处境》《妙峰山:民间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三卷文集中,全面呈现了妙峰山32档香会的渊源传承与当下的历时瞬间。



从不足300字村史到超百万字文化志



三面环山,面朝黄河的陕西佳县泥河沟,曾是一个需要吃救济粮存活的特级贫困村,同时也是一个拥有1100多棵古枣树、被fao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村落。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村子,文字记载却不足300字。

自2014年起的4年间,孙庆忠带领学生采访了100多位老年人和年轻人,与村民一同找寻散落在村庄各处的生活记忆。通过搜集老照片、老物件,揭开村庄的历史形态;通过口述史的方法,采写代代传承的村落故事,整理村民的生命记忆。

“我们将曾经不足300字的村史变成了《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3部超百万字文化志,将那些所谓‘陈谷子烂芝麻’的村庄往事与人生故事转换为定格的历史。让那些为生活忙碌、为生计漂泊的年轻人不忘祖先的历史,让年迈的老人能因存留前辈的记忆而有一份生存的尊严。”

2019年,在河北涉县石堰梯田系统王金庄,孙庆忠带领学生,联合当地政府、民间组织与村民共同开展梯田普查。3年时间,师生们的足迹遍布王金庄24条大沟、120条小沟,与当地人一同将那些零散的村史转化成《历史地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地名文化志》《食材天成——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文化志》《石街邻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村落文化志》三部系统性文化志,奇迹般发现那祖辈相承的27291块梯田、1880余公里的石堰承载了乡土社会的全部意义和发展想象。

同时,孙庆忠也积极推动当地地名普查、老种子收集工作,村民们共普查出171个传统农作物品种,并于2019年推动成立“农民种子银行”,保护作物品种的多样性,重建了人和土地的联系,促进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乡土重建意识的觉醒。

2018年,孙庆忠师生一起走进云南丽江纳西族摩梭人村落,驻扎在油米村进行村落文化资源挖掘工作。

3年间,他与“农民种子网络”的伙伴们,将这个“浸润在仪式中”同时也处于剧烈变革中的民族,用口述史、文化志和影像志的方式记录为《摩梭仁者——云南宁蒗油米村东巴口述史》《守望东巴——云南宁蒗油米村摩梭人文化志》《纳人乡韵——金沙江流域纳西族摩梭人影像志》三部著作,那高低错落的土掌房、静静伫立的烧香塔和那奔涌不止的无量河,见证了当代摩梭人内心深处的东巴归宿与心灵秩序,油米村的“东巴们”重新发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传续东巴文化的神圣使命。

有人追问,这看似简单的田野工作,不过是和老百姓拉家常,如何就能促进乡村建设?

“当我看到泥河沟村民们沉浸在文化志呈现的生命记忆中潸然泪下,看到王金庄村民震撼于那些细致的梯田故事和普查数字的幸福神情,看到油米村东巴们回味于文化传习和自我教化的故事中油生的坚定目光,也许正是这些对外人来说‘简单的采录’,成为村民再一次热爱家乡的证据,而这正是乡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问询“他者”亦是叩问心灵



2014年5月30日,孙庆忠在河南辉县南太行山区协助创办了一所以幼儿园为依托的川中社区大学。作为一所以成人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公民学校,它的目的是让美和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从家乡自然风物到人文历史,从书法绘画到手工制作,每一门课程都让学员感到自己那原本平淡的日子不断地美起来。十年来,社区大学的课程从最初的4门,开到了如今20多门。不识字的老人第一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走上舞台;年轻妇人们放下日日怨言学习唱歌跳舞书法。这些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和他们的生命有了宝贵的连接,由此不再孤单寂寞中过活。

当前,川中这所学校辐射了周边15个村子,让1015个学员在这里接受了新的教育。

一个人背后有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又会影响邻里,继续蔓延,万千火种。

孙庆忠教授的教育也许早已跳脱出学生的课堂、学校的围墙,而以“大学”之气度去影响今天的社会。

2019年,在农大“双一流”文化创新项目的支持下,孙庆忠带领学生举办了两期“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班”,招募了来自28个遗产地的75位学员,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授课;

2020年至2022年,孙庆忠举办了三期“钱江源乡村振兴青年干部培训班”,招募了来自于浙江省开化县各大局及15个乡镇、办事处的75位优秀青年干部参加培训;

2022年,受继续教育学院聘请开展“头雁”培训,近3年间参与培训了全国各地的2148位农业企业家……

“正如孙老师所说,几十分钟的课上,我的生命体验能与陌生的脸有一刻间倾心的相遇,让一颗颗年轻的心翻滚,让他们看到生活的美好,带着改变生活的信心回到家乡。”

聆听村落的生命记忆,不仅可以唤醒村民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能唤醒我们自己;参与乡土社会的营造与教育行动,不仅可以用情感去传递一种力量,同时也能在不同的时间里温暖自己的灵魂。

“孙老师带领我们,表面上是在问询‘他者’,实际上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这些看似平淡的行动,却让我们得以在‘诗境’中相遇,无论农民、政府官员、幼儿园老师、农业企业家,还是仅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们,都能以自己的姿态,见证彼此的生命意义和这个时代的印记。”

“用你的眼睛观察村民的日常生活,用你的学识把握文化背后的逻辑,用你的真诚开启心灵之间的交流,用你的感动记录封尘已久的故事,用你的良知回应亲历的田野之声,用你的智慧书写浓墨的专业真情”

——孙庆忠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