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落实巴厘岛会晤共识 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与民间交往-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1-15作者:蔡彤娟

特约撰稿 蔡彤娟

2022年11月14日的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确定了要共同探讨“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的框架,并达成六条共识,涉及外交、财经、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同意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励扩大两国各领域人员交往”,即恢复中美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人文交流是情感的纽带,民心相通是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中美两国国内都存在要求维护双边友好关系的力量。

2022年8月美国时任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对中美两国民意的打击非常大。但自2022年9月以来,中美双方在多渠道展开密集沟通。巴厘岛元首会晤达成共识后,双方已经具备恢复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的条件。根据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布林肯将于2023年初开启就任国务卿后的首次中国之行。这让他即将成为拜登政府中继气候变化特使克里、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之后第三位访问中国的高层官员,也将是迄今为止级别最高的官员,中美双方对布林肯此行都非常重视。巴厘岛会晤之后,2022年12月中旬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访华时,双方再次提及加强各层级交往和开展相关领域合作。布林肯访华将成为落实中美人文交流与民间交往共识的重要契机。趁热打铁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必将为两国关系发展增添正能量。

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可以先以文化、体育和学术交流为主。

文体艺术交流不分国界,能够超越国家、民族和立场,在跨越政治障碍传递真情实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现阶段中美关系处于低潮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应着重突出情怀和特色。例如,2022年年11月,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秦刚访问犹他州杨百翰大学,与该校1979年访华的“青年大使”艺术团团员共话友好往事。艺术团团员也表示,与中国和中国人民之间不断延续的友谊,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又如,美中公共事务协会、美国乒乓球协会联合举办的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既能突出情怀,又能勾起人们对那段美好往事的回忆。此类交流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人文交流不能仅仅依赖官方牵头,也应发挥民间团体、机构、友好人士的积极性和作用,充分调动中美交往中的积极力量。

学术交流方面,应鼓励高校、研究机构、民间智库举办中美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论坛,邀请美国学者参加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学术论坛。疫情三年,很多学术活动转为线上,但线上交流的效果与面对面交流恐难相提并论。2022年9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中国商务和经济项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访华,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屈指可数的美国访华人士中的一员。甘思德访华期间曾造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交流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提出“回音室”(echo chamber)的概念,认为中美之间需要两国智库和学者就广泛议题开展面对面交流,就两国各自的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进行解释和说明,努力在分歧中寻求共同点。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美国学者更加期待能够有与中国学者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拿奖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增加相互了解。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专家学者不仅要更多“走出去”,积极赴美参加学术交流,也应邀请更多美国学者来华访问交流。民间智库也要创造更多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定期举办的“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中美双边智库对话会”等活动,可以形成品牌,长期开展下去。此外,中美两国政府应达成共识,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更多支持,这对中美关系和美国未来发展都大有好处。当然,如能有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也是拓宽美国青年了解中国的窗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是中美交流的基石,也是海外侨胞维护两国和平的基础。疫情三年,中美两国之间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访问都明显减少,尤其是民间交往冷落,对两国民心沟通和民意产生了负面影响。官方层面,如能大力表彰为中美民间交往作出巨大贡献、起到表率作用的代表性人物,将能够激励中美两国更多的民众增进交往。交往层级方面,民间交往层级似可注重下移,加强中美两国市、县、镇一级的民间交流。民间交往层面,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友好协会的纽带联系作用,以侨联、校友会、同乡会、专业机构为代表,积极组织一些品牌文化活动,促进双方情感交流,引领民间沟通、开展侨胞联谊、侨商互助、文化交流等活动,直接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蔡彤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宏观研究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高鑫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