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们回来啦!”北大学生过小年-澳门凯发

北京大学  |  2023-01-16

人间烟火小年夜

正是年味渐浓时

小年夜前后

远乡游子不约而同踏上归程

奔赴一场期盼已久的团圆


北方小年为腊月廿三日

南方小年则为腊月廿四日

不论南腔北调,小年各有味道

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风俗呢?

今天,跟随小北一起走进

6位北大同学的小年故事

探寻渐浓年味中的暖心回忆


冰天雪地里的浓浓年味儿

 张凤 

 光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老家黑龙江 


爸妈祖籍是孔孟之乡,我的祖上是当地有名的中医,父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我则出生在了黑土地,这是一个离开了冰雪便没有灵魂的地方。我们家的人口放在现在是一个可以凡尔赛的数字。所以综合起来,我们家的年味混杂着农民的朴实,又带着红绿相间的大花棉袄的那种狂野和放荡不羁;有着孔孟礼仪的习俗痕迹,又受东北豪迈简约文化的影响;有冰天雪地万物皆可冻的清凉,又有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气。

离开冰雪就没有灵魂的黑龙江老家

爸妈总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小年,年味儿就更浓了。每到这个时候的经典曲目是采购年货,其中的乐趣不在于采,而在于逛,有点像女孩子逛街一样,是一种社交行为,大街小巷邻里邻居都相约去集市里买年货,却又不一次性买齐,一袋冻梨,一箱冷饮,一箱冻鱼……每次一点点,这个娱乐活动可以延续一整个腊月,乐此不疲,络绎不绝。

小年这一天,老家是要“扫灰的”,也就是大扫除,那时候还住平房,用簸箕接着,用笤帚要把房顶,房梁,院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的雪就是堆雪人的好材料。不善言辞的父亲这时候会给小孩子堆一些雪人,用老式的橡胶水桶冻一夜做一个冰灯罩,如果当年的雪特别厚,可以推到后院去,做一个冰雪大滑梯,再浇上水,就是露天式的滑冰场,可以玩一整个冬天,溜冰,拉爬犁,抽冰嘎儿……那是童年的味道。

张凤同学的爸爸帮小朋友堆雪人

每到这个时候,妈妈会用手动的剃头推子给爸爸理发,也会把老式的棉花被子拆下来浆洗。有一年曾经炒过一种发音类似“齐格子”的山东传统糯米小点心,虽然到现在我都叫不出它准确的名字,也已经说不清具体是什么味道,记忆深处的年味儿却总是混杂着这样的烟火气,还有坐在热坑头吃冰棍儿的惬意,以及大街上大家采购年货擦肩而过时的大声寒暄。你看他们的冰爬犁上拉着春联,鞭炮,冻沙果,冷冻的带鱼……有时候还坐着一个小娃娃。

张凤同学的妈妈正在帮她的爸爸剃头

积雪的屋檐上陆陆续续的挂上了大红灯笼,烟囱里一缕缕青烟袅袅飘起,开着的屋门涌出一团一团的热气,在门边形成冰碴儿,人声从门缝里传出来,只能听到很大声的说话,也听不清具体说的什么,一点点冬日的阳光洒下来,照在滋遛滋遛打滑儿的马路边,再有个顽皮的小孩子在路面结冰处一溜烟的打滑而过,雪人随处可见,照相馆从大河里挖大块儿的冰来打磨成冰灯,那是每年照全家福必用的道具,电钻所过之处冰花四溅,那就是东北最常见的年味儿了。


小年,灶台,年晚鸡

 陈法钧 

 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老家广东 


在粤西,我们的小年被唤作“小年晚”,是特别郑重地祭祀“灶君老爷”的节日。乡亲们愿意相信,这位神祇属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厨房便是一家人与自己灶君老爷的联结点。懵懂记事的幼时,老家尚是泥砖瓦片所构筑,厨房外设于正房,柴火灶前的墙壁上贴着的便是灶君之像,祭灶之时,置香炉于柴火灶之上,三茶五酒、牺牲素菜次第陈列于香炉后,爷爷带着他的子孙们齐聚厨房之内,向灶君诉陈家里的大小诸事,逐个禀报家族每位成员来年的主要事业并分别求取相应的福祉。粤西小年的空气暖意尤存而湿意未舍,砖瓦厨房狭小而晦暗,一大家子齐列灶前,虽是温馨但也难免局促,幼时的我更着意的,还是灶君像前那只高昂着头颅的“年晚鸡”,它的英姿当然是爷爷高超厨艺所塑造了。

上学后,老家建起了“火砖屋”,在这栋由红砖与钢筋构成的房子里,厨房的身影仍是阙如,和那个时期村里的所有房子一样,由于保留柴火灶的主客观需要,厨房只得另筑于正房之外。此后的许多小年晚,我们都在厨房的柴火灶前祭祀着属于家族的灶君老爷,只是厨房变得更加敞亮,灶台上的“年晚鸡”也不再是由柴火灶所烹饪了。有趣的是,在柴火灶与煤气灶于厨房“美美与共”的年代,村里各户都不约而同地将灶君的神像设于柴火灶前。

陈法钧同学与父母

入学燕园后,爷爷的孩子们一个个建起了小洋楼,柴火灶终究没有再被考虑引入钢筋混凝土所构筑的乡间别墅中,厨房也由此走进了正房里,除了燃气灶前的灶君像,和城里的厨房几无差异。如今的小年晚,若已离京回乡,我会和父母一起清洁厨柜面,将小香炉端放于灶君像前,在祭灶时,母亲向灶君诉说最多的总是我在北京的学业生活,祈求最多的总是来年护佑这位远在千里的游子。我并不知晓这位现在只“管辖”一块宅基地和一家三口的神祇是否曾临抵北国的燕园,但我知道,在小年晚,在灶台前,在昂首的年晚鸡旁,最浓的亲情流在心间。

陈法钧同学的老家


屋内言笑晏晏

 胡讯仪 

 基础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老家安徽 


我的老家是皖南的一座傍着长江的小城,在我年幼的时候,每当临近小年,我们一大家都会团聚在乡下外婆家的老宅子里,洒扫庭院,清理荒秽,准备过年。江南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江北要先我们一天。二十三晚上,隐隐约约听到江对岸的爆竹声,看到夜幕中绚丽的烟花,我们就知道,小年要来了。

随着小年到来,庆祝春节的准备活动也如火如荼。家里的大人们忙着置备过节的物资,外公挑柴生火,外婆掌勺料理,孩子们大快朵颐。米糖,米面,米饺,炸肉丸子......年前限定的乡村美食充实了我童年的作文,也镶嵌了我的小年记忆。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银汤”,这是只有生土灶炊饭的时候才能喝到的。在煮饭之前,向锅内多舀一瓢水,再找准恰当的时机盛出来,这便是“银汤”。一口银汤,唇齿间留下浓郁的米香,中心温暖,足以抵御三九严寒的侵扰。

在小年这天,最重要的仪式便是迎先祖。在厅堂中央,摆上一张八仙桌,四方各一条长板凳,八副碗筷,方正地排列好六道迎祖的菜。这些菜品中,荤菜的原材料都要保留完整,一整条鲤鱼,一整只公鸡,摆放在蓝边白陶碗中,一直保留到正月十五送祖。待一切妥当,后辈们磕头正式迎祖回家。

小年的仪式过后,屋子里便铺垫好了年味,过年的序幕也被缓缓拉开。窗外冰雪苍茫,屋内言笑晏晏,充满着中国式的浪漫,而这种浪漫,铺就了我童年的欢乐底色,构筑起全家的佳节记忆,而这一套幸福的仪式,也将通过家族共同的记忆,代代绵延。


小年,春节的序曲

 小鱼 

 公共卫生学院2018级本科生,老家河南 


在华北平原小城市,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春节的序曲。当路边的商铺贴好了火红的年画,当集市摆放着满满当当的年货,当走进超市听到喜庆的音乐……淳朴的人们会用毫无保留的行动,表现出对新年来临的欢迎。

一条售卖年货的小巷子

小年最隆重的家庭活动是陪奶奶购买年货。在网购如此便捷的今天,奶奶依然会用最传统的方式,走进一条条小巷,选购自己心仪的商品。买一箱砂糖橘作为家人围坐的零食,买回几斤排骨和玉米一起炖汤,再买一些桃酥礼盒送给亲戚朋友们。

店铺将水果摆放到门口供顾客挑选

甜品店的桃酥礼盒

我跟在奶奶身后,一起走到一家卖甜食的店铺,购买腊月二十三必须吃的灶糖。这种古老的传统名点,是用饴糖制作的一种甜味食品。前些年,奶奶会在小年这天进行祭灶仪式,灶糖就是其中一种祭祀食品。仪式结束后,这种白芝麻包裹着的长条饴糖,就会变成小孩子们的零食。后来,这种仪式简化为一家人同吃一包灶糖。市场商店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西式甜点,但在奶奶心中,这一份传统中式饴糖始终是分量最重的。它浓缩着一年到头生活的甜蜜,也是老一辈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欢愉。


有饺子,有烟花,有家

 张子璇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老家山东 


小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特别的日子,是我读研之后每年寒假归家的日子,我总是希望能在小年前回到家,这样就能陪伴妈妈一起过小年,有“家”的感觉,才有“年”的感觉。

小年的时候吃饺子是家里的习俗,妈妈爱吃饺子,往往会很积极地买好饺子馅和皮准备包饺子,我则会懒洋洋地在一旁“打下手”,帮忙擀擀饺子皮,包包馅。尽管跟妈妈学了如何包饺子,但我的手法欠缺,总会包出奇形怪状的饺子,妈妈总说,一眼就能看出哪个饺子是我包的,而妈妈包的总是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像一个个元宝,煮出来的时候我也总“嫌弃”自己包的饺子,喜欢挑妈妈包的。

张子璇同学和她的妈妈

晚上的时候会看到窗外有人放烟花,这时我便会和妈妈一起在落地窗前看漫天烟花,抱着妈妈的时候感觉特别幸福。

有饺子,有烟花,有家,就是我温暖的小年记忆。

回家,就是一种年味

 陈宇韬 

 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老家广东 


对于出生于广东的我来说,小年的回忆主要是扫除和挂春联吧。比起耗费体力的大扫除,挂春联对小孩子更有吸引力。小时候被叫去帮忙挂春联,总是很兴奋,把红色的纸展平,感觉新的一年从这个时刻便触手可及了。这个时候,在老家,有的人已经开始放起烟花了,所以晚上也可以听到邻里出门看烟花的动静。尽管我总会在烟花绽放的一瞬间捂上耳朵,但还是会看完烟花绽开又散落的全程,总归不会在这个时候逃开。

印象最深刻的小年可能是去年,当时恰好在大兴机场等飞机。为了赶上第二天一早的航班,和同学在候机的椅子上对着停机坪坐了一个通宵,或许也算是新奇的体验吧。最后上飞机的那一刻有一种回家的欣喜,同时也感叹终于可以睡觉了!

去年小年凌晨的大兴机场,陈宇韬同学在回家途中


新春序幕开

年味儿溢出来

添置新衣,洒扫庭除

勾勒出记忆中简单幸福的小年风味

治愈每一位忙碌了一整年的人

开启新年新旅程

在此,小北恭祝大家

小年快乐!团圆快乐!

责任编辑:曹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