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海两会上的东华声音!-澳门凯发

东华大学  |  2023-01-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1月10日和1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东华大学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东华智慧”。


一起来听听,

上海两会上的东华声音!

俞建勇 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松江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取得重要成效,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的生动实践。东华大学地处松江,就进一步深化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俞建勇表示,需重点强化三方面工作:围绕重大需求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产业提升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进融通协同提升发展能级。建议在g60科创走廊开展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开发集材料制备、动力装备关键零部件结构一体化制造平台,以重点领域发展为载体,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对标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俞建勇表示,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是从上海的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推动学科发展与未来科技布局相一致、与重大创新方向相匹配,在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技增长点。二是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育一批兼顾国际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战略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自主培养高科技人才上,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创新人才。四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布局,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五是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全产业链创新,通过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共生,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流动以及创新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

卿凤翎 上海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副校长

加大市级财政对在沪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沪部属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成绩,成为上海落实国家战略和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沪部属高校在财政拨款逐年降低的形势下,向执行要财力,向绩效要财力,向管理要财力,进一步加大开源节流力度,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平稳开展。但各类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刚性支出的逐年增加,导致目前在沪部属高校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财务形势日趋严峻。卿凤翎建议上海市充分调研在沪部属高校财务状况,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市级财政对在沪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帮助高校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引导部属高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更好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方建安 上海市政协常委、东华大学图书馆馆长

加快上海数字化人才培养

2021年7月,《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相继出台。加快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是关键。当下,数字经济领域,特别是元宇宙创新领域,在网络基础设施、芯片、可穿戴设备、网络及运算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3d引擎、区块链等12个领域面临人才紧缺。方建安建议,制订有关政策,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关联学科,加快相关人才培养进程。具体涵盖四个方面:一是需求引领,实现双融合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基础先行,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三是与时俱进,重构数字化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体系;四是创新驱动,优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

潘瑾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长宁区委主委、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

抢抓机遇,构建虚拟时尚产业生态链,建设世界一流时尚之都

全球顶尖的时尚之都是品牌创意、科技创新及文化综合实力体现。目前虚拟科技正重构全球时尚产业生态系统。上海应整合时尚产业的优势资源,链动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构建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意为核心,以设计为引领,以消费为动力的虚拟时尚产业生态链,打造引领潮流的国际一流时尚之都。潘瑾建议,通过疏通虚拟技术与时尚设计、营销流通环节的堵点,优化虚拟营销服务等,厘清虚拟时尚产业链节点;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举办虚拟时尚创意大赛等选拔优秀人才,加快培养产业需求的虚拟时尚人才;建设时尚虚拟空间交互的服务平台,促进创意端、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智能交互、精准链接。

刘宣勇 上海市人大代表、农工党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主委、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

为青年科技人才设立“安居工程”计划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然而,高房价导致生活成本的逐年上升,已成为上海引留青年科技人才的重大阻碍。对此,刘宣勇建议市政府出台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安居工程”计划,一是市、区两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联合为落沪的应届博士生提供两年房租补贴,为初入职场的青年人才“雪中送炭”;二是建设更多高品质的青年人才公寓,作为公租房、用人单位公寓的有益补充,为更多的青年人才提供租得起、住得好的生活环境;三是打造青年科技人才“安居工程”品牌,以上海温度引留青年科技人才,实现城市和青年的双向奔赴。

杨曙光 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东华大学委员会主委、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副主任

打破税收注册地限制,促进跨区域多校区办学高校获得属地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高校建设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力度,是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密切结合,共融共生的关键所在。在现行地方有关政策支持中,申请主体的注册地、实际经营地、税收缴纳地是否在属地内成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这成为了包括松江大学城在内的跨区域多校区办学高校获得校区所在地方政府支持的掣肘。因此,杨曙光建议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改革跨区域多校区办学高校的征税方式,在高校所属的地区形成税收分配协同机制,使跨区域多校区办学高校切实获得来自地方科技、人才等政策支持,更进一步推动地方与高校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责任编辑:曹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