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东大“90后”航天员王浩泽
作为我国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刷屏网络 引发热议
这样的优秀学子在东大并非个例
在计软智学院
也有一位“飒爽”女生
以前人为榜样
止于至善 久久为功
以青春书写科技报国的篇章
李逸云
李逸云,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曾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二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 ,第七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国家三等奖,校二等学业奖学金,校大学生骨干研习营优秀营员等荣誉。
目前,李逸云就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担任软件设计师。该研究所是集团内唯一的控制系统总体所, 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集精确制导控制与指挥控制于一体的专业研究所,主要负责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定位定向系统、指挥信息系统等的研制抓总工作。
“航天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李逸云选择进入航天领域,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党中央直接部署,在中西部内陆腹地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建立起了包括电子、兵器、船舶、航空、航天、核能在内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一大批国防生产基础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相继建成。 李逸云的爷爷奶奶是三线航空企业的技术工人,为航空事业奉献了终身力量。 李逸云作为三线航空企业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对空天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向往,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亲眼见证了祖国航空航天事业从艰苦奋斗到辉煌崛起的历程。
长大后,她又逐渐认识到航天体系对于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尤其是军工武器装备的研发,更是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在观看国庆阅兵时,先进的武器装备依次驶过,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威严的气势,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也意识到自己作为新一代年轻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毕业前夕,李逸云参加了航天所的夏令营。在那里,她深入了解了航天精神的内涵,从老一辈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航天发展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辉煌成就,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航天精神激励着她,让她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李逸云坚定地选择了航天领域作为就业方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努力,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敏思慎行 止于至善
回忆起在东大的求学生活,李逸云遇到了许多难以忘记的人与事。
良师益友,相携而行。她的导师李小平教授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在科研方面,李老师教会了我如何阅读论文、如何寻找科研方向,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每次汇报总是能看到我的进步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会精准地指出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在生活上,李老师对于运动、摄影的热爱和对待生活幽默积极的态度也时刻感染着我,让我以阳光勇敢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未知和挑战。”其他师兄师姐的帮助与指导,也让李逸云在科研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挚友在侧,长日留痕。李逸云与室友和同门的关系很好。在校期间,她们一起上课学习,共同讨论研究课题,在学术上相互启发,攻坚克难。课余时间,她们也曾一起走过南京的大街小巷,一起穿汉服拍照,一起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青春记忆。
风乎舞雩,止于至善。对于母校,李逸云也表达了深深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我对东大的感情始于四牌楼的中央大道,当时我还不是东大的学生,第一次走在梧桐树下,望着道路尽头的铜绿顶建筑,心想这大概就是大学校园应该有的模样。有一句歌词表达我当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她说你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她第一次遇见你。”
东大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环境。完备的学术培养体系让她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为她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履以往 克坚攻难
目前,李逸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嵌入式软件设计与研发,在项目中需要与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密切合作。这个岗位需要具备扎实的软件编程能力、对嵌入式系统的深入理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目前我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都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也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李逸云对东大的学弟学妹们也寄托了期待与希冀:
“在这里,我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都关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欢迎学弟学妹毕业后选择航天科研单位作为就业方向,一起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