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西农
稼穑教学播希望
筚路蓝缕
心系苍生为农强
请和小西一起
跟随先贤的脚步
让西农记忆永不磨灭
让西农精神历久弥新
牛春山(1904—1999),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树木学家、林业教育家。192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从事林业教育50多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林业科技人才。教育思想主张验证重于讲述,教学结合生产;总结出“多采集、多解剖、多鉴定”的教学经验。曾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33年
为响应邵力子先生“开发西北”的号召
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生牛春山
只身来到陕西
1934年
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森林科教员兼主任
1950年
任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教授
兼林学系主任
在半个多世纪的林业教育生涯中
牛春山主张验证重于讲授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结合生产
在他的建议下
学校建立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
并在校内建立树木学标本室和实验室
在学校附近设立林业试验站和树木园
为师生开展教学实验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他主编的《中国森林地理》
引用资料多
涉及范围广
仅树木学名就有6020个
充分体现了牛春山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思想
为了做好实践性很强的
“树木学”课程教学
牛春山利用假期赴多个省区
采集标本,开展森林调查
二上巴山、四登太白
一生足迹遍秦岭
多次采集南山中
爬山越岭钻丛林
山人皆呼太白通
每次上山采集标本
牛春山总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1950年
他带领学生参加
西北军政委员会组织的
秦岭森林调查
当时沿路有国民党军队
南逃时埋设的地雷
经常有人不慎被炸死
牛春山带领十几个人毅然前往
为了避免伤亡
他要求一是拉大距离
二是自己走在最前面
让学生踩着他的脚印
就这样摸到了山顶
最终,在无一人伤亡的情况下
顺利完成了采集任务
多年来
他采集标本约4000号20000余份
并亲自创立了西北林学院树木标本室
几十年的教书生涯
让牛春山养成了严谨治学的好作风
做学问
他一贯主张实事求是
敢于提出不同看法
他主编的《中国森林地理》中
关于东北分区的问题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颇有分歧
经过推敲分析
牛春山最终采用了东北林学院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的意见
认为他用实际勘察植物的
分布状况划线符合自然规律
牛春山学而不厌
目的是更多地输出,教好学生
牛春山常言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他首先说到做到
用学生的话说
“他要求学生背诵树木学名
谁也别想蒙混过去”
因为他首先能把所教的树木学名背得烂熟
搞科学研究要“未雨绸缪”
不能临渴掘井
牛春山说
“可以借鉴国外
但必须立足国内
特别注意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把握科学研究既要创新
又要遵守自然规律
既要攀登科学高峰
又要不畏艰难险阻的路径”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
他成为我国树木学界的著名专家
牛春山的工作和生活极有规律
从家到图书馆再到办公室是他的固定路线
即使茶余饭后散步的路线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
他经常走的路形成了一条固定的小道
被师生风趣地称为“春山路”
几十年来
无论寒冬酷暑还是疾风暴雨
他都提前十分钟
到达办公室打扫卫生
等其他人上班时
他已端坐在位专心工作了
熟悉他的师生都知道
找牛主任汇报工作
应说一百句你压缩到十句就行了
不能多占他的时间
这是对牛春山
不虚度光阴也不无端空耗别人时间
的真实写照
假期节日,没人找了
正好关起门来工作
大年初二
牛春山就进办公室
暑假更是他工作的最好时间
惜时如金的他先后主编
《陕西杨树》 《陕西树木志》等著作
1938年发表的
《太白山森林调查报告》
弄清了太白山植物垂直分布带
为秦岭林区的森林经营提供了依据
是我国研究秦岭的第一篇论文
《陕西杨树》则解决了杨树分类一大难题
被专家赞誉
像这样系统全面的杂种杨树分类书籍
在美、苏、英等国家还不曾见到
110余万字的《陕西树木志》
是陕西最早的树木学专著
记述了陕西省所产及引进树种
101科321属1224种
1994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党给了我最高的政治待遇和最光荣的称号
激励我为党的事业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
牛春山就积极要求进步
1979 年
75岁的牛春山光荣入党
他深情表态
“我虽已年迈
但要求进步的心情绝未松懈
为了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方针
愿把我的晚年全部献给党”
耄耋之年的牛春山
每天给自己规定了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英国罗纳尔德 · 古德所著的
《显花植物地理》是世界名著
长达57万字
被他列为精读书目
读了好几遍
上面划满了各种符号
1986年
学院领导看望并询问他今后的打算时
他回答说
“我认为我应该坐下来好好读些书
过去教书、写书
支出多收入少,收支不平衡
现在想增加点收入
就是多读书
一方面充实自己
进行知识更新
一方面可以检验
我过去写的东西是否正确”
作为九三学社西农支社主任委员
和陕西省人大代表
牛春山积极履行职责
参政议政
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愿在有生之年活到老
学到老,鞠躬尽瘁
牛春山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