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模领域,
他用线条勾勒“幻想城”,
用数据搭建模型,用字符汇聚流动。
他是2022级计算机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俞云烽。
在校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
省级奖项11项,院校级奖项32项。
今天,我们跟他一起,
走进他的建模世界一探究竟吧~
一开始对数学建模并不熟悉的俞云烽,
经过助理辅导员许祉柔的介绍,
在大二的寒假与建模结缘。
“那时,对于编程工具的运用还很生疏,
仅掌握着基础的知识,
数学模型的储备也并不丰富。”俞云烽说。
他决定用参加比赛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建模能力。
随着多次历练,
俞云烽逐渐发现自己对a题
这类更偏向数理方面的问题情有独钟,
比如在国赛时遇到的关于板凳龙根据螺旋线盘入
和盘出的轨迹及螺距优化问题解决上,
培养了自己严谨和推断能力。
比如螺距盘入轨迹的表达式、
盘入和盘出的轨迹的一些特性等,
都需要进行严密的数学论证。
大二暑假时,
由于队友进入实习阶段无法参赛,
他独自参加了华数杯的比赛。
“当时在报名界面我思考了很久,
我真的可以做的和三个人一样好吗?短时间内,
我一个人真的可以完成最后的论文吗?”
从三个人战斗变成了一个人战斗,
俞云烽的心里难免还是紧张,
“我首先认真阅读了很多数学建模的优秀论文,
参考他们的论文架构,
并提前将我的论文latex模版写好,
从问题重述、问题分析到符号说明、
模型建立再到最后的一些参考文献和附录等等,
只需到时候把相应的内容填入就行。”
在比赛的时候,俞云烽变得非常的“死板”。
由于沉浸在自己的建模训练中,
他会经常错过饭点,
以至于引起了妈妈的“不满”。
“烽烽(俞云烽)他经常把自己泡在书房里,
每次喊他出来吃饭他总说‘马上马上’‘等一下’,
有的时候被催的急了,
他就直接抱着他的电脑到餐桌上,
一边看着电脑一边扒拉几口,
吃完又赶忙回去学他的建模了。”俞云烽妈妈说。
而俞云烽却不想因为吃饭打断当时的解题思路,
“有的时候思路打开就想一直走下去,
我想这也是数学建模的奥妙之处吧~”俞云烽说。
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
他并没有参照网上的公开的思路,
而是运用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
一篇论文中提到的方法进行突破求解,
最后的效果也非常好。
“期间我也经常请教其他队友,
是怎么画出既好看又逻辑清晰的流程图,
我依葫芦画瓢也画了出来。”
俞云烽真的靠自己完成了一篇20页的论文,
并且比赛的结果竟然比之前的几次都要好,
这也大大提高了他对国赛的信心。
时间很快来到去年九月的国赛,
对俞云烽来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挑战。
“我记得那是7 号早上8点多,我们正式开始竞赛。
前三问我们完成得相当迅速,答案也一气呵成。
可没料到,接下来要求计算复杂的轨迹方程,
还要详细分析板凳龙中每一节板凳的运动轨迹特性,
涉及的知识点既深又杂。”
俞云烽和队友们立刻围坐一团,
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推导过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尝试新的思路,
稿纸用了一摞又一摞。他们终于找到了突破点,成功解出了这一问。
然而,此时大量的时间已经耗费在这一难题上。
负责论文的队友突发高烧,身体虚弱无力,
论文的进度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
俞云烽没有丝毫犹豫,通宵赶论文与绘制过程图像。
“当时眼睛都快闭上了,
但我的手还是在飞速敲击键盘。”
俞云烽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逐字逐句核对公式,保证符号毫无差错,
小心翼翼地调整图片大小、位置,
一丝不苟地核对每一页的格式……
终于36小时后,提交论文。
那一刻,俞云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已经整整 36 个多小时没有合眼!
“他一直是一个持续努力的人,晚上十点自习教室关闭后,
回到寝室继续学习,一直到凌晨,每天都如此。
在大家都进入睡眠后,门缝间依然闪动着微弱的光芒。”
他的舍友汤其恒说。
俞云烽深知,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工具运用缺一不可。
他的学习触角并未局限于编程和模型本身,
还延伸到了众多不同的领域:
统计学中用于评价模型优劣的指标计算以及检验方法,
他能如数家珍;
信号处理领域里对噪声信号的识别与分离技术,
他都有所涉猎;
还有时间序列上的预测问题等,他都一一钻研,
俞云烽夜间会在寝室的外间客厅学习,
“因为外间没有寝室内那么暖和……”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
我可以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