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美教师”王海霞!-澳门凯发

青岛农业大学  |  2025-01-20


随着铃声响起,同学们陆陆续续进入教室落座,午后的阳光如绸缎似的散落在讲台上,王海霞面带微笑注视着同学们,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温柔而坚定。



王海霞,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从教22年,曾从事学生工作20年。长期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讲创业基础、植物学等课程;先后主持省级、地厅级教学科研课题10余项,副主编参编教材2部,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项,省级大创立项3项,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0余篇。连续10年获评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获2023年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新活动“美境行动”优秀指导教师,荣获2023年度知行计划“优秀青年导师”荣誉称号;多次荣获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她指导本科生荣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互联网 ”大赛省级银奖2项,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计划赛道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1项;指导研究生荣获2023年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130人次获二类竞赛省级以上奖励。



求学之路:一路坚持,一路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求学之路走的每一步都绽放着坚定之花。谈及求学之路,就不得不提起王海霞强烈渴求知识的初心。大学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并没有读研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而是选择了留校工作。工作后,王海霞发现自己对专业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忙碌的工作始终无法压抑住她内心对专业的追求,三年后她完成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提升学业的理想:考取了研究生。能够重回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无疑给王海霞带来了再攀高峰的勇气,在职读博成为了她的下一个遵循初心的目标。求学之路如攀登高峰,对王海霞来说这是一段铭记于心的拼搏,更是一段一路跋涉一路歌的征程。“在职读博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其中的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谈及此,王老师感慨万千。


回忆起在职读博的那段艰难的历程,工作与学业上的冲突对王海霞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职读博就意味着工作和学业两边都不能放下,学院十周年院庆的相关活动、第四届志愿服务大赛的带队工作,还有迟迟没有完成的学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王海霞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一路坚持,也一路收获。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王海霞笑着对记者说:“虽然我在选择在职读博的那一刻就深知其中的艰辛,但这困难真的来时,还是让我措手不及。我博士毕业时要求论文盲评,这无疑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加大了毕业的困难。”但她并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才是她的性格,困难越大,压力越大越能激起她的斗志。她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越需要坚持,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虽然求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王海霞在她的博士论文的致谢词中写道:感谢博士阶段的历练,给予我不惑之年到来时的再思考,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确实能感受到收获、进步与成熟,博士阶段的科研历练不仅给予我渊博的知识,还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踏实的做事风格和淡然看待得失的胸怀。


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初心如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高校教师,王海霞不满足于授业解惑,她更潜心研究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道”之路。“教育贵于薰习,分歧赖于浸染。”王海霞说,“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摸索,不断革新,我始终觉得‘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就是最好的传道。”上过王海霞老师创新创业课程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在王老师的课程上,她总会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一步一步引导我们思考问题”。不仅在课堂的传授中,王海霞还注重在课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学生。



2018年,王海霞与学生前往菏泽农村支教,作为带队老师,王海霞不仅需要完成相关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关注每一位参加支教的学生的情况。行动是最好的老师,她以身作则,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上好每一节课,春风化雨指导好每一位支教学生,在王海霞的“言传身教”下,整个支教过程中,大家没喊过一声苦,没抱怨过一声累,大家相互配合,圆满地完成了支教工作,满载而归。“这帮孩子真是能吃苦,做事也特别认真,村里的娃们有福啊!王老师更是让我们敬佩,没架子,有知识,跟娃们同吃同住,一块上课,那股认真劲,没得说。”临别之际,村支书感慨地说。“本次支教活动不仅让我们得到了历练,能学以致用,而且也让我们和王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李周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婷说。“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这应该是王海霞没有想到的收获吧!



王海霞言传身教的育人观念以及自身的实际行动更让学生感到敬佩。“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教学相长,成就彼此。”王海霞如是说,也如是做,日常工作中王海霞通常会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工作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和针对性指导,而不是采取“放养”模式,放任学生自己探索。在这种培养方式下,学生们获益良多,同学们常说:“在和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王老师总能发现我们每个人的长处,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并用成就激励我们成长。”


面向未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王海霞认真对待各项工作的态度,在教学上,王海霞细致认真,能够洞察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而在工作上,王海霞也深知任其职尽其责的道理,所以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笃行不怠,用心去感受每一份工作带来的成长。王海霞身边的学生也受其熏染,在李周的印象里,海霞老师一直很忙,有什么工作或者问题向她请教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但她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甚至依赖的朋友。“你可以在办公室和她沟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细节,也可以在迷茫时向她吐露心声,老师会根据她的阅历给出最有效、最真诚的建议。”李周说,“与此同时,海霞老师面对工作和生活时认真、积极的态度更是影响到了不少包括我在内的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常对我的学生说:只要方向选对了,就别怕路远,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你只管奋斗,其他交给时间,时间会证明你的力量,同时也会给予你答案。”从大学毕业到再读研、读博;从辅导员到如今的副教授、实验中心主任,王海霞突破重重困难,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多方面的跨越和蜕变,这些成就正是她在坚定的初心指引下,不断踔厉奋发的结果。当记者问及王海霞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她说:“人生应该是一个在不断取舍中持续前进的过程,但是这之间永不改变的是初心,念念不忘地追求梦想的同时,我们也不会辜负每一段经历所带来的历练。”



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从耕耘到花开,王海霞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与热爱从未改变,她仍在续写着属于自己教学生涯的追梦之旅。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