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人,爱在马达加斯加!-澳门凯发

兰州大学  |  2025-01-25

2024年9月23日,在马达加斯加的深夜,阵阵嘈杂声打破了中国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南方点昂布翁贝区级医疗中心的宁静,一位霰弹枪击致胸部贯通伤合并左心室及冠状动脉破裂患者被紧急送到了这里,生死一线的紧张气氛瞬间在空气中弥漫。

中国援马医疗队队员、兰大二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贺逢孝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考验:马国天气炎热、手术没有无影灯、没有呼吸机相关设备......但当时病人危急,容不得贺逢孝半点犹豫,他立刻和同事们投入了紧张的手术中,紧急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了左心室修补、冠状动脉缝扎及肺组织修补术。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理上还是有点慌的。但是没办法,不做手术病人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最终手术顺利,中国医疗队麻醉医生和贺逢孝轮换床旁看护病人,直至凌晨4点患者意识恢复。

作为第23批中国援马医疗队的一员,贺逢孝于2023年3月5日抵达马达加斯加执行国际医疗援助任务。在这一年多的援非工作中,他和队友们克服医疗条件简陋、淡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困难,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非精神。



1

“做完这台手术,整个人都脱水了”

来到马国之前,贺逢孝并没有碰到过枪击患者,也没有类似的手术经历。在2023年3月刚抵达驻地医院的第六个晚上,他们便接诊了一例胸部枪击伤患者。

经检查发现,患者胸部中枪,子弹经由左前胸射入,胸椎旁穿出,入口和出口处随着呼吸不断有血泡涌出,血液颜色变淡。“患者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心率120次/分,意识模糊,初步判断是开放性血气胸,创伤性休克。”患者情况十分危急,尽管之前没有过类似的经验,但贺逢孝还是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了手术抢救中。

“做手术过程中又发现病人胸腔内广泛粘连,解剖游离十分困难。”贺逢孝介绍,当时患者的呼吸循环不稳定、血压和氧饱和度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即使努力维持生命体征,效果仍不明显。

紧急关头,为了与死神抢时间,贺逢孝决定立即采用将毁损肺组织边切边缝合的方式快速止血并彻底清除肋骨断茬,避免造成二次损伤。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到了止血关胸阶段。贺逢孝主刀,用腹腔引流管替代胸腔引流管并自制简易水封瓶引流,最终手术成功,病人被安全送回病房,生命体征慢慢也恢复了平稳。

当时是3月初,即使是傍晚时分,手术室的室内温度更是已经达到40度。加之当地做手术过程中为了防止污染,会穿一个皮制的、类似于厨师穿的围裙,这使得整个人在手术室犹如处在蒸笼中。“身上穿的衣服都浸湿了,袜子、鞋里面都是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贺逢孝记忆犹新。

做完这台手术后,贺逢孝整个人仿佛像是“被抽干了水分一般”,处在一种脱水的状态,鞋里面都能倒出水来。即便如此,在手术做完后贺逢孝等一行人也没有松懈,还和中国麻醉医生以及马方医护人员一起将患者送至病房,并向马方医护人员详细讲解了胸外伤手术麻醉及围术期诊疗监护等要点。



2

“初到马国,其实有点后悔”

贺逢孝关于非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影视剧,“当时对援非不理解,也没有太在意。有时候带孩子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的时候,会了解一些关于马达加斯加的信息,比如《马拉加斯加的企鹅》。”

当贺逢孝看到医院澳门凯发官网发布的援非医生选拔工作通知后,发现甘肃对口援助点是马达加斯加。征得家人同意后报名参加了选拔,通过了医院和上级部门考核,贺逢孝如愿以偿,踏上了自己的援非征程。

贺逢孝被分配到马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南部地区城市———昂布翁贝。他刚来驻地,尽管心理上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打击到了:“一间病房7张床,加上地上躺的家属,晚上的病房完全没有落脚点,下雨时屋顶还在漏水。一个大区的首府,街道上随处可见牛车,没有像样的超市和广场。跳蚤和蚊虫叮咬、传染病肆虐”。

昂布翁贝属于半干旱气候,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即使在雨季,降雨量也很少,常年刮风沙,平均温度在20℃以上,最高可达40℃,淡水缺乏,是目前马国经济条件和气候环境最差的地区。

驻地的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医疗队便向部队申请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在雨季到来时把雨水收集起来,净化处理后供日常食用,其他生活用水主要是依靠汽车或牛车送来的咸井水。这里的交通状况也不是很理想,道路崎岖颠簸,经常会开进一些炮弹坑,100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要花费4个小时。“目前中国和法国的一些公司正在修路,近两年交通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善。”贺逢孝说。

“这里的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甚至跟国内的卫生院都没办法比。”贺逢孝介绍,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全身麻醉和监护无法实施,国内很多常规的手术都是奢望,只适合开展其中一些相对“短频快”的手术。术后环境也比较简陋,病人的营养没办法跟上,“比如病人做完肠道手术之后,不能进食需要通过静脉输营养液,但是这边的医院只有葡萄糖,无法保证术后营养需求。”

手术台上也有很多习惯跟国内不一样。在马国做手术用的纱布、缝线的针等手术用品,家属都是等到需要的时候才会去买,十分耽误手术时间。有些病人家里很困难,这些手术用品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需要四处借钱才能买,会严重影响手术进程。“有时候大量出血的地方只能用手一直压着,看着血流不止却只能干等,很急躁。”贺逢孝说。

“其实说实在的,我刚来的时候是有点后悔的。”由于这边条件有限,贺逢孝一开始总认为没办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他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开始教马国医生开展一些新的手术,有时也会在妇产科帮忙剖宫产等。



3

“这不仅仅是一台手术,

而是对一个生命的关怀”

“我印象比较深的经历都是一些治疗不太顺利的病例。”贺逢孝每当提起曾经做过的一台剖宫产手术,心里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到难过。

这场手术的病人是医院的一名义工,当时19岁怀的是第一胎,本来以为可以顺产结果到了生产的时候发现情况和预想的截然不同:胎盘前置,胎心和宫口扩张异常,所以只能紧急转为剖宫产。

当时妇产科唯一的马国医生外出去学习,中国妇产科医生换点,医院值班的医生只剩下了贺逢孝一个外科大夫。面对眼前岌岌可危的生命,贺逢孝只能顶上去。原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剖宫产手术,晚上十点多手术结束,母子平安,按照正常流程把病人送到病房看护。

随着夜色渐深,时针悄然落到凌晨两点的刻度时,护士急匆匆地跑过来,神色紧张,充满了急切和担忧地告诉贺逢孝剖宫产的病人突然开始大出血,意识已经变得模糊。贺逢孝听到后迅速采取了措施,促进子宫收缩,改善病人的凝血功能,紧急给病人进行输液。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随后联系驻地医院院长,两人商议后,决定进行第二次手术探查。针对剖宫产术后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的状况,国内常用的是“背带缝合”的紧急手术方法,通过缝线对子宫进行压迫,利用物理方法使子宫持续处于收缩状态,进而对子宫动脉与静脉进行压迫,以降低血液的流动速度,使子宫收缩更加明显,从而关闭血窦,达到止血的目的。

贺逢孝在第二次手术选择采用背带缝合术,一方面是这种方法在处理产后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是可以保留子宫,理论上能保存产妇的生育能力。“鉴于马达加斯加当地的社会状况,我当时还是想尽量保留患者的子宫。”他说。

当时做完第二次手术的效果比较理想,出血有所减少。可令贺逢孝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几个小时他又一次站上了手术台:患者术后在病房观察了两个小时后情况再次急剧恶化,开始大量出血。于是贺逢孝和院长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术,考虑到病人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为了挽救产妇的生命,最终还是决定把子宫切除。

与国内不同,马国夫妇普遍生育6、7个孩子以后才结扎。“因为马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这么年轻以后就无法生育的话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贺逢孝作为外科医生,剖宫产手术的经验极少,所以遇见这种情况他心里自责的情绪久久挥之不去。

“后面一直在反思,想着当时术中观察时间长一点,或者术后即刻预防使用子宫收缩或凝血药物,是不是结果会好一点......”后来他也主动请教了妇产科大夫关于这次手术的看法,得到的答案是“这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即使积极采取措施保留子宫,可能结果也是一样的。”

这次手术给贺逢孝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台手术,更关乎着一个生命未来的命运。





4

“当医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自幼,贺逢孝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成为医生的种子。他坚信,披上白袍成为医生的人能够成为生命的守护者,不仅救死扶伤,还可以给患者带去希望与力量。

在高中老师的引导下,贺逢孝对医生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之家属生病期间多次陪同前往医院,他深受触动,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主攻心胸外科方向。研究生毕业之后,于2016年7月14日正式来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职,“当时的工作主要就是住院病人的管理、写病历、做一些文书工作,并配合上级医生做一些心脏手术。随着工作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也会在上级医生和主任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心脏手术。”

贺逢孝在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些东西别人很容易理解,我却要花很长时间去背去记。”他说。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找对方法很重要,而且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时也都会相互帮助,现在感觉已经逐渐步入了工作的正轨。”医院的工作往往比较繁杂,尤其是医院临床工作,占据着医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国内工作的时候,贺逢孝几乎没有业余时间。

除了日常的上班,周末还需要去检查自己负责的病人情况。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贺逢孝却认为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做好把全部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的准备。“在医生眼里,病人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已经慢慢习惯了这种忙碌。”尤其是看到病人重获健康,贺逢孝的心中便会涌起一种特别的成就感,他很喜欢这种感觉,仿佛工作中的疲惫也会因此消散。

随着贺逢孝和他的同事们以精湛的医术成功挽救了很多胸外伤患者的生命,最终赢得了患者家属和马国同事的一致好评。

“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你的名字,但是知道你是中国人,个人一些负面的行为举止,可能会影响国家形象。”贺逢孝认为,医疗援非不仅仅是发挥自己的专长来帮助患者的一种方式,更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机会。这也让贺逢孝在平时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地去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每一位援非医生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一直坚守的准则。”贺逢孝说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蔡华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