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审计守初心-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6-26 17:50
作者:中国有故事工作室 刘世昕 蒋佩珊
红色审计守初心

在江苏南通,有一座以审计为专题内容的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计、勾、审……这些与“审计”有关的词语。纵观古今,监督、检查就像是一根线,或隐或显,贯穿于千年历史的演进之中。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审计工作。面对国民党大规模“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以及干部队伍中有投机分子贪污浪费、财政制度混乱的现象。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规定中央审计委员会直属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与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临时最高法庭并列,并由阮啸仙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作为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阮啸仙参与起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规定了建立审计制度的目的、审计职权、审计范围和任务等。

反贪污、与浪费进行斗争一直是苏维埃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阮啸仙提出了“六不准”的工作纪律,并极力主张“公开审计”。

1934年3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对土地部审计中,发现了会计科长王宗元贪污案,当派出突击队查处时,他差点携带赃款逃跑了,由于审计及时,才使财政没有受到损失。

对中央印刷厂等国家企业审计时,发现这些企业存在生产原料以少报多、节余物料不知去向等问题。有案可查的问题包括,中央印刷厂在印刷报刊时,一期原本只需要油墨12磅,但在报账时却申报了24磅半,排字只需要7个半工时,却报账12个工时。 这些细节问题都被审计人员关注到,并详尽地刊登在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上,提高了审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这些措施,不仅为苏维埃政府赢得了“空前廉洁政府”的赞誉,还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937年2月,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成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谢觉哉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

由于边区经济薄弱,面对人员骤增所带来的经费压力,审计工作就确定了以财政收支预决算为重点,特别是审批核销各机关、部队、学校的经费、粮草、被服等项目支出方面。同时做到有据可依,对各项供给标准做出具体规定。

另外,通过颁布《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审计处规程》(草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也使审计制度不断建立健全。

在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示范和推动下,山东根据地同步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审计工作。

1940年8月7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规定:“各级政府实行预决算制度、金库制度、审计制度,提倡开源节流,严惩贪污,反对浪费”,从根本上确立了审计的法律地位。详细规定到军事装备的维修保养费用、个人生活津贴、伤病人员伙食标准都要进行审核,不得多吃、多占。

通过这一份份账簿单据、一张张粮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事业从无到有,在支持革命战争,防止贪污浪费,保持廉洁奉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望来路,“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争取前线的胜利”言犹在耳,虽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自我监督的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广大审计工作者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任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