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自从上大学后,和爸妈一起在家里的机会少之又少,虽然寒暑假期都会回家与爸妈同住,但短暂的同住时光里至少有一半都分给了儿时玩伴、少年同窗。今年大四的我实习完一直留在家里找工作,中学同窗大多留校准备考研,待业在家里的我与父母朝夕相处,做起了爸妈的“全职儿女”。
图片
中青校媒记者 胡睿文/摄
“全职儿女”是最近网上的新鲜词,专指临近毕业但又没正式开始工作。于是回到父母身边的大学毕业生们。问起身边与我一样选择回家待业的朋友们,大家开玩笑说:在家里摆烂的日子,除了有爸妈管着,其实也还不错。
想起与父母的故事,晓晓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和爸妈只能聊吃饭?”晓晓在外读书时,除了周末,每天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教室上课,便是在为各种活动和比赛忙碌。手忙脚乱时,晓晓会选择用一个面包解决吃饭问题,时间充裕时,学校食堂里琳琅满目的选择也多是便捷的快餐。大学三年养成的生活方式,晓晓早已习惯,吃什么是她每天思考最少的事情。
中青校媒记者 胡睿文/摄
回家做“全职儿女”后,晓晓与爸妈同吃的每顿饭,都像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妈妈的每日食谱”节目往往从前一晚就开始上演——
💬“明天早上你爸去买油条,你得早点起床。”
💬“明早你想吃鸡蛋饼还是馒头?”
晓晓和我吐槽,和爸妈在一起时,不得不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爸妈的生活里,好像只有吃饭这件事情最重要,只要有了一日三餐,一荤一素,就不会再有其他的烦恼。
回到爸妈身边待业的宇明,在家等到了不止一份心仪的offer,对他来说,无论哪个单位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同样听到好消息的爸妈却总在追问:
💬“哪个单位更好?”
💬“这个是不是最佳选择?”
听到这些,宇明恍惚之间以为自己回到了高考完的那个暑假,那时帮他参考高考志愿的爸妈也是如此。和纠结的爸妈在同一个空间里朝夕相处,原本不纠结的他也有些焦躁了。
“为什么非要最佳选择?”在爸妈又一次因为就业单位发起讨论不欢而散后,宇明的疑问气势汹汹地夺口而出,他认为即便不是最佳选择,自己以后仍然有机会换工作。爸妈的回答一如既往,“这不是为了你好吗?”但在宇明看来,这句为了自己好既是万能答案,又是无效答案。
中青校媒记者 胡睿文/摄
听到这里的我,看向门外不停打电话询问哪个学校待遇更好、事情最少的妈妈,突然明白了爸妈们所追求的“最佳”“更好”是什么——无非就是少吃点苦,多尝点甜,所以他们才会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为我们收集信息、规避风险、排除选择。
妈妈总说,
💬“世事无常,最稳定的、最持续的就是最好的 ”
因此在诸多选择面前,他们总会着急上火。读了许多书的我明白人生即是漫漫长路,无论选择哪条岔路口都是前行,但重新回到爸妈身边后我才明白,也许我们所认为的长期主义在他们的生命里是追不上时间的伪命题。
中青校媒记者 柴文科/摄
重新回到爸妈身边做“全职儿女”的我们,与儿时早已不同。面对生活,儿时的我们总想躲在他们的身后,如今的我们,独自读了许多书,孤身走了许多路,所行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更加强大,也都让我们与父母更加不同。
总是会忘记,看起来无所不能的他们,面对未知的生活一样会感到不安,他们时而会有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身上也都会有。所以,请对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包容——我们终将向路的尽头行远,而他们,会一直在路的另一头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