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
从水上码头延伸到阳明桥下
便利了校园水上运动的开展
也连接了水上俱乐部人彼此的心
一艘“船”
从十多年前的小小少年一路划来
爱护船、组装船、制作船
船的故事也是热情和创造力的故事
一个“码头”
迎来送往,默默坚守
见证了启真湖畔的十个春秋
也见证了校园水上运动的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水上码头“再升级”
一场全员劳动大团建
游泳馆前待搬运的“浮板”
夜幕降临,紫金港校区藕舫路路边的灯光已经亮起,道路一侧的货车上码放着数百块蓝色的浮板,一道道身影在游泳馆和启真湖畔水上码头间往返。
这些浮板,用来搭建水上码头。这群身影,是浙江大学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的师生们。他们正在做的,就是用双手,靠搬运、拼接,扩建这片“水上乐园”。
同学们在搬运水上码头“浮板”
在不同的环节,同学们用着不同的搬运方式——有的尝试单人搬运,或是双手怀抱,或是扛在肩上;有的两人合抬,一次便可搬运二至三块;也有的“合龙”成流水线,一棒接一棒进行着传递。
浮板是正方形,但它的边缘并不规整,凹凸有致,搬运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又重又不好发力,还有些硌手,”参与搬运的同学们这样说,“我们就当是力量训练了,开‘练’手臂肌肉,实在搬不动就推、就拉。不论男生、女生,搬运一趟紧接着一趟。”
拼接水上码头时的现场画面
与此同时,拼接小组也在码头上忙碌着——合并浮板、装钉子、拧螺丝、将浮板推入水中——效率高,速度快。这串动作越来越熟练,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不到三个小时,桥体已经初具雏形,等待镶边小组做最后的安全检查和加固工作。
扩建后的水上码头
第二天一早,一条崭新的“浮桥”出现在了启真湖湖面上,从原先的水上码头一路延伸到了阳明桥下、基础图书馆旁。这条“长长的拼图”正是升级后焕然一新的“水上码头”。
凝心聚力齐动手
自发维护码头设施
公共体育与艺术部的许亚萍老师是浙江大学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的指导教师之一,也是皮划艇等水上运动代表队的教练。她介绍说,这次“水上劳动大团建”,是翟旺旺老师和她共同讨论后决定的,也是一场“劳动育人大团建”。
许亚萍老师说:“同学们自发动手,回过头去找寻、感受过去艰苦创立时期的感觉,可能更能够凝聚团队。”
随着一门门水上体育课程的开设,一支支运动代表队的成立,活动器材的使用次数和频率都在不断提高,它们的规整、管理和维护曾一度成为师生们的“棘手事”。
同学们自己制作的两批置物架
置物架买不到,同学们就亲手做——如今码头上放置船桨的架子,是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一种是木制的,刷上了蓝色的漆,是多年前的学生做的,现在用来放龙舟的桨。还有一种是合金结构,拉上绳子加以稳定,是《皮划艇(中级班)》的选课学生一起完成的。
2021年10月,赛艇队参加中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
浙江大学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副社长巴超峰,也是浙江大学普通生赛艇队的一名成员。赛艇的艇身,主要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旦发生碰撞很容易损坏,而损坏后的返厂维修,既耗时、开销又大。因此,平常他们对赛艇都格外小心地爱护。他说,有时艇出现了故障,他们也会自己尽力去修。有些老队员,还为此自学了赛艇的结构——可赛艇这项运动毕竟还算“小众”,网上资料不丰富,他们就互相手把手教,找相关专业学科的书来读——现在,假如把桨架这些部件通通提供给他们,同学们自己也能完成组装,并且可以通过专业的核验。
清点物资,整理码头
每年,水上运动俱乐部的同学们还会组织几次集体“洗船”活动。同学们把船拖到码头上,翻过来清洗船底的淤泥,然后再清洗座舱。十几个人负责一条船,忙上忙下大干半小时——整条船便能焕然一新。浙江大学学生水上运动俱乐部社长、龙舟队队员莫子言介绍,船只有时会因为下雨而积水,每次训练前,舵手也会主动组织大家舀水——这些基本的船只维护,队员们都已经了然于心。
“升级迭代”的码头
助力校园水上运动发展
2014年的秋天,《皮划艇》课第一次出现在了浙江大学的校园里——这也是第一门游泳以外的水上体育课。在教务系统里,当时的上课地点,标注为“紫金港游泳池和启真湖”。许亚萍老师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码头,是在湖岸边上课,一下雨,泥土就沾满鞋子和我们的艇,上课条件很艰难。”
码头还未建设的启真湖畔(拍摄于2015年10月)
一年多以后,曾经的上课地点在教务系统里有了新名字——“紫金港水上码头”。学校为《皮划艇》课建设了一座“码头”,在2016年3月31日,它正式投入课堂使用。
许亚萍、翟旺旺老师与同学们的毕业合影
迎来送往,水上码头在启真湖畔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曾经的“三座小码头”,陪伴着一批又一批同学,水上俱乐部、水上运动代表队的同学,也纷纷在这片“小小的”码头上留下了毕业合影。
扩建前的码头,同学们在“划码头”练习
六年多来,《龙舟》《浆板》《浆板瑜伽》《皮艇球》《公开水域安全与救援》……水上运动课程更丰富了,教学班开得多了,参与到水上运动的同学自然也多,扩建水上码头迫在眉睫。
曾经,赛艇、皮划艇都得在三个小码头上船、下水,人一多时间就长,现场还会略显拥挤,也容易把体育课的时间耽误在上船上。
船只在码头边下水
在扩建后的水上码头旁训练
这次扩建,也正是为了给全体同学提供一个更舒适、更安全、更高效的水上运动环境。同学们能在上面一字排开,既能锻炼大家的平衡,还能够帮助老师看清楚每个同学;既丰富了上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往年拆卸码头用于举办“三好杯”
水上码头可以拆卸,曾经为了在西区草坪举办“三好杯”水上运动会,同学们一起拆下一块码头,把它当作船,一路划到西区,这是实体的“码头船”。
2011年,同学们自发、自主造出的第一艘船
第二艘“手工船”
十年前,有同学因为爱水上运动,选择了自己造船,并把船送给了学校,这是一艘“真实的船”。从设计到制作,在宿舍阁楼里,一点点检查、加工、完善,最终通过核验,能在湖面上安全航行。如今这艘船已不会再下水,它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许亚萍老师说,这是一种“造船精神”,不仅仅是对水上运动的热爱,还有将热爱付诸实践,愿意付出时间、精力,沉下心去发现、去创造。
现在,同学们说,扩建后的码头,就像一条“同舟共济的大船”,这是同学们心里的“船”——坚持、合作、奋斗。
坚持训练时磨出水泡的手
这场劳动,凝结了无数精神品质,就像许多水上运动代表队的队员那样,即使双手磨出了水泡,也能咬牙坚持下来;即便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老队员也愿意帮新成员去“配艇”;有些同学每周坚持从其他校区赶来划船……赛艇队、龙舟队、皮艇球队、浆板队、皮划艇队,近些年,他们也在国际、国内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屡获佳绩。
当晚参与水上码头扩建的师生合影
莫子言说:“水俱人建设、连接的不仅是新的码头,更是水俱人彼此的心。希望大家能在新码头旁,建立更深厚的友谊,创造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