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市建邺区江东门外的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低矮的房屋、狭小的窗子,房间里仅有一张比地面高约45厘米的“木板床”。这间始建于1930年的“中央军人监狱”,是当时南京“四大监狱”之一,名义上是关押犯法的国民党军人,实际上关押的大多是共产党人和政治犯。据记载,该监狱最多时关押了1400多人。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英勇就义,年仅36岁。“这段历史很多人耳熟能详,但他是在‘中央军人监狱’被害,却鲜有人知。”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青年首席教授淳庆心中,恽代英是他的英雄偶像。
2020年8月,南京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找到淳庆,希望他能够参与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建筑加固修缮项目的设计工作。淳庆没有犹豫就接下了任务。
其间,他多次带领团队实地勘测。其实,淳庆也有“私心”——他每次主动接手红色建筑修缮项目,都会想办法设置沉浸式“课堂”,让学生在设计工作中交流学习。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过程中学习红色知识,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用绣花的功夫对待每块砖
出生于1993年的山东小伙儿金辉是该校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为了当好红色建筑的“保健医生”,他花费了两周时间进行现场勘查测绘和结构计算分析,最终形成了详细的建筑测绘图、3d模型和结构安全评估报告。
“这个就是体检报告。”淳庆说,经过实地测绘,两栋监房的结构安全性等级均为c级。承重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不足、整体抗震性能较差、木檩条的承载能力不足、砖砌体的砂浆强度较低等都是该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前,为了保护建筑墙体免受风化侵蚀,当时的使用者在改造时用水泥砂浆对砖墙表面进行了“抹面”。经过“保健医生”考证,清水砖墙、白灰勾缝才是这座监狱的本来面貌。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和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修缮时需要清理墙体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污渍,并修补清水红砖墙。
为了尽可能避免墙面“受伤”,淳庆团队要求施工采用的方法是手工剥离,“用绣花的功夫对待每一块砖。”仅手工剥离水泥砂浆“抹面”,团队就花费3个月时间。
外立面修补完毕后,淳庆还带领团队喷涂了3遍无色透明的无机硅憎水剂,以降低墙面风化速度,提高砖墙耐久性。修缮中所使用的原有瓦片、监狱门窗、木床也都被一一编号后拆解下来堆放,待修补完成后,团队再将所有物品全部回归原处。
今年3月,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建筑加固修缮项目竣工,红色建筑原貌重现世人眼前。
倾听红色建筑的声音
“建筑学院师生在专业实践中,用建筑语言讲述红色故事,用一砖一瓦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建筑资源的价值力量,转化为党史学习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倾听红色建筑的声音,做红色建筑的保健医生。”该校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说。
做红色建筑的“保健医生”,如今已成为该校几代“建筑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追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齐康就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设计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梅园是1945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时的住地。齐康在设计纪念馆时秉持“建筑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的再现”的创作理念,设计了一座青灰面砖和黑色机瓦的二层坡顶建筑。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王彦辉是齐康的学生。在他看来,老师设计的梅园新村纪念馆古朴典雅,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艺术价值。
可是,这座颇具意义的建筑也抵挡不住30年风吹雨打的侵蚀。2019年年底,纪念馆相关工作人员找到王彦辉。原来,建筑出现局部构件老化、外立面风貌破败、屋顶部分漏水等问题。王彦辉二话没说就接手了修缮工作。
把保护红色遗产传承下去
25岁的苏州小伙韩韬是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研三学生,在王彦辉的带领下,他全程参与了修缮的设计、施工工作。
他说,对红色建筑进行修缮,一般遵循尽量不改变原貌,以最小干预度进行修缮,修复时采用原材料、原样式、原工艺进行修复3个原则。因此,对于破损的砖瓦,他们都需要尽可能地找到原厂家进行定制,力求达到原貌。
“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材料已无从考证。我们就自己买回原料制作,经过多次实验,找到在色泽、质地等方面最接近原样的‘替代品’。”王彦辉带领着团队跑遍了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地。
王彦辉发现,建筑在“女儿墙”“窗套子”周边大多采用了由老手艺制成的“剁斧石”。所谓“剁斧石”,就是建筑工人等待水泥砂浆“将干未干”时,用小斧子一点点地将水泥砂浆“剁出”石头的肌理。
“‘剁斧石’是中国传统建筑人的智慧,这种手艺使水泥看上去具有了石头的效果,价格却比石材便宜许多。”王彦辉介绍,由于工人手工加工“剁斧石”时,对于水泥的湿度、敲击的力度、角度等都有极高要求。因此,很多人已不再掌握这门手艺。
王彦辉再一次将项目工程搬回实验室。他选用不同品种的水泥砂浆进行调配、尝试,力求达到原工艺的效果。“黄沙颗粒粒径较粗,颜色发黄;河沙颗粒粒径较细,呈灰冷色。对比建成的效果,他们应该使用的是河沙。”王彦辉一边实验,一边讲解。
听到这些,韩韬感觉找到了“新世界”,他从来没有这么细致地研究过普普通通的沙子,“原来这里面大有学问啊!”
多次试验后,团队终于基本达到原工艺呈现出的建筑效果。今年4月,浸润着东南大学三代建筑人心血的梅园新村纪念馆再次面向公众开放。
如今,韩韬先后参加了南京党史综合设施等红色建筑的设计、修缮工作。“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剁斧石’等老手艺不会失传。”他说。
在该校党委副书记郑家茂看来,这些年来,东南大学始终坚守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长期支持建筑学院秉承红色教育和红色建筑设计的优良传统,在保护红色遗产、传承红色文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