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共筑民族复兴伟力-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1-10-08作者:冯兵 尚爽
2020年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休舱仪式上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从洪山体育馆走出,运行了35天的武汉市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面临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愈挫愈勇,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以伟大抗疫精神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弘扬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永葆人民至上、服务人民的为民情怀。在重大疫情面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弘扬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就是要永葆人民至上、服务人民的为民情怀,牢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就是要锤炼初心、提振干劲,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一切有利于造福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就是要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始终着眼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弘扬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面对重大疫情,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生动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我们的前进道路布满荆棘坎坷、艰难险阻,亟需伟大精神凝心聚力,弘扬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就是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就是要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广泛凝聚团结奋斗、勇挑重担、奋勇当先的正能量;就是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中国人民突破自我、实现价值的拼搏中迸发出民族复兴的历史伟力。

    弘扬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增强敢打必胜、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在国家危难之际,“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铿锵誓言,“共赴国难”“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迫切需要伟大精神鼓舞顽强斗志,弘扬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就是要增强敢打必胜、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困难面前不低头、挑战面前我先上、危险面前敢担当;就是要锻造“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的坚忍毅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韧劲直面问题矛盾、勇接风险挑战;就是要逆行而上、砥砺实干,以舍生忘死的牺牲情怀、不惧艰险的斗争精神、忘我付出的奉献精神增强前进道路上的坚定性、执着心、无畏心,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弘扬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砥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弘扬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就是要不断发扬科学精神,赓续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禀赋,砥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就是要尊重科学,增强全民科技创新意识,自觉“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善于运用科学,发挥科学思维、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进行各种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重要保障。

    弘扬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彰显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大国担当。面对疫情的全球肆虐,“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弘扬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古道热肠和人性关怀,彰显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大国担当;就是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就是要牢记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冯兵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尚爽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新玲,张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