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8日电 7日零时50分,满载旅客的k4562/3次列车从广州站开出;7日5时23分,当日上海首班高铁g4831次列车缓缓驶出上海虹桥站;7日凌晨5时34分,北京发出的首趟春运列车g6701次列车缓缓驶出12站台……
随着一趟趟列车从各大车站发出,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大幕正式开启。
除夕部分热门线路火车票秒空
今年春运从1月7日开始,到2月15日结束。防疫政策调整后,今年春运客流量明显回升。此前,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就指出,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
中新财经从国铁集团获悉,春运首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63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运是中央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的首个春运,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旅游流等基本出行需求保持一定规模,铁路客流呈现回暖趋势,总体上比较平稳。
节前高峰日最高可开行旅客列车6077对,节后高峰日最高可开行旅客列车6107对,最大客座能力较疫情前的2019年春运增长11%。
值得一提的是,1月7日,春运首日叠加除夕火车票开售,部分热门火车票线路十分紧俏。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7日早上8点除夕火车票刚一开售,北京去往武汉、长沙、阜阳、西安、太原、岳阳方向的火车票,大部分列车已经显示为“候补”状态。除夕火车票热门线路top5为:深圳-广州、广州-重庆、广州-达州、广州-南宁、北京-哈尔滨。出发地排名靠前城市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热门目的地为郑州、成都、西安、重庆、哈尔滨、太原、昆明、贵阳等。预订客流以回乡人群为主,其中24-30岁的中坚力量占比最高。
旅客出行半径达三年来峰值
出行旅客增加的同时,今年旅客出行半径也达到了三年来的峰值。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相较2022春运铁路出行平均半径402km、飞机出行平均半径1369km,截至1月7日9点,2023春运铁路和航空订单出行半径分别达到692km、1950km,同比增长达到72%、43%。
面对春运客流量增长、人流密集、运行负荷增高等新的形势和变化,航空公司也开始加大运力投放。
以东航为例,今年春运计划投入飞机753架,计划的日均班次超2900班,计划执行加班航班6000余班,计划投入的客运座公里已恢复到2019年春运水平的87%。
数据预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春运首日客流量约6.7万人次,随后客流量不断攀升,预计将在1月13日突破10万人次关口,并在此后一直维持在10万人次以上。整体来看,今年春运期间首都机场预计运送旅客482.2万人次,日均12.1万人次;共保障航班3.9万架次,日均969架次。
春运首日,大兴机场计划执行航班529架次,预计完成旅客吞吐量约6.15万人次。大兴机场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返乡探亲、旅行等旅客出行需求有明显增加,机场业务量将快速恢复。
此外,上海机场集团预计今年春运期间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航班量66240架次、客流量650万人次,其中,日均航班量1656架次,日均客流量16.4万人次。1月份预计航班量和客流量环比上个月增幅达到42.1%和46.8%。
作为冬季热门旅游度假目的地,三亚近来客流量也不断走高。三亚机场预计春运40天运输航班1.6万架次,运送旅客273.8万人次。
记者在订票平台查询发现,除夕当日北京飞三亚的单程机票价格普遍超过千元,价格最高的甚至超过4000元。
防疫不松懈,年味已渐浓
今年是中国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后的首个春运。
早前,铁路部门已经明确,倡导旅客错峰出行,减少人员聚集,强化车站客流组织,积极推广无接触式服务,引导旅客有序分散进站候车,保持安全距离。民航局也明确要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持续做好客流引导,减少旅客聚集,尽可能为旅客提供无接触式服务,并做好一线员工健康检测,和重点场所清洁消毒、通风,降低旅客感染风险,让旅客安心出行。
北京西站新闻发言人梁兆钰在接受采访时就介绍,车站将加强通风,加密消毒频次,为旅客营造健康安全的出行环境。
回乡的脚步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浓。记者注意到,春运首日,在不少列车、站区,春联、福字、中国结这些春节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春运路上,杭州客运段的多趟列车贴起了窗花,挂上了串串灯笼,为旅客送去春联和福字。
为了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北京首都机场以“玉兔”为核心打造2号航站楼“‘兔’如其来的快乐”、3号航站楼“玉兔纳福”两处主题景观,并在航站楼扶梯、问询台等多处点位装饰布置了“春节礼迎风景线”新年招贴,将真挚的节日祝福传递给中外旅客,丰富出行体验。
铁路上海站在各站区设置绿植景观、悬挂红灯笼、中国结,开展送春联、送福字活动。为了迎接春运的到来,上海客运段还特制作兔年kt板供乘务人员与旅客们展开互动、打卡拍照。而印有“温暖回家路”字样和兔年纹样的红色礼包内放有n95口罩和酒精消毒棉片,为旅客的回家路添上了满满的幸福保障。
今年春节,你准备好回家过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