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思想火炬 奋力奔跑皆是青春-澳门凯发

——高质量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传播(二)

中国青年报  |  2023-01-10作者:本报评论员

    新年伊始,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要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对中国青年报社建设新型青年主流全媒体传播平台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联播活动,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传统纸媒形态的图文报道、青年特色评论,新媒体形态的h5、mv、小程序,新文化业态的“青春元宇宙”融合传播,以真实、平实、务实的语态表达,倾听青年、记录青年,与青年交心,展示“青春上善好活法”。每一点努力,都在记录不同行业最一线年轻人的故事;每一个模块,都在关注当下年轻人在不同压力下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2天的跨年联播,每一天都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以创新之姿点亮理想之灯,以优秀传统文化浇灌青年思想,集中展示了中国青年报社对“两个结合”进行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的探索创新,是中国青年报社深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最新实践成果。

    对于我们来说,研究、阐释、解读、传播“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不少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习的地方,还有不少需要深入探索解析、认真回答、丰富完善的问题话题。

    一、扎根具体实际,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马克思主义漂洋过海,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激荡相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将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如何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将如何嵌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勃发出属于新时代的生机与朝气?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要敢于说新话,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作出中国共产党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深刻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为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共百年历史中一条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此期间,毛泽东思想诞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写出《论十大关系》,到改革开放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迸发出强大理论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伟大变革,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2022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在这条青春赛道上,中国青年报社扎根具体实际,反映青年实际需求,联合多家机构打造23个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为青年追梦圆梦助力。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曾有一张中国青年运动史地图,这张地图吸引了80多万年轻人参与打卡,点燃全国107个城市、140条线路,勾勒出过去100年来,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敢于担当、勇于奋斗,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进的红色轨迹。

    2022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正式上线“大思政课”云平台,平台开设“青年大学习”“青年团课”“思政慕课”“思政实践”“思政云课堂”“思政讲理”“话题互动”七大板块,推动思政课堂走进网络,实现网络思政连通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式触达青年,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让思政的力量凝聚生辉。平台打通了社会大课堂,记录了走入田间地头“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青春上善好活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实际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大同思想”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让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历代思想家沉醉其间。在惊心动魄、骇浪滔天的近代史上,洪秀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构想了“无阶级、无私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的极乐世界,孙中山认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实现大同理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因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不但不感到陌生,反而似曾相识、一见如故,感慨“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曾就此作过精辟论述:“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以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为滋养料,而从中国民族自己的共产主义的种子中成长起来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这样回顾自己的思想:“社会主义书籍中所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联想起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世界大同的学说。所有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交织成一幅未来社会的美丽远景。”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明言:“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毛泽东认为鉴古可以知今,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延安时期,他就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表达:“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邓小平在论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时,也使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康”的概念,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风格。尽管之前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概括,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主动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思想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讲话中,“历史文化传统”与“本国具体实际”并列,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是及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党的理论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才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2022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社推出的17个小时大型直播——“青春云游记”,穿越中华5000年,纵横山川河海,以青春姿态传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一堂兼具感性情怀与人文视野的“大思政课”。在“中华文明之旅”板块,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漫步5000年前的良渚、4000年前的陶寺、3000年前的三星堆、2000年前的茂陵,以及绵延千年的龙门石窟与正定大佛寺。在回顾百年青运史的直播环节,观众在井冈山“遇”到红军,在安庆“遇”到陈延年和陈乔年。走过千山万水,不忘家乡的青山绿水,通过观看直播活动,年轻人收获的不仅是畅通无阻的旅程,也是一颗颗向上向善的心。弘扬“青春上善好活法”,正是在“两个结合”指导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化表达。

    三、高举思想火炬,跨越时间湍流一往无前

    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

    今天,当我们贴近中国大地,聆听时代呼吸,再次感受思想的磅礴之力,见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实践。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岁末年初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寄语青年、勉励青年。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中国青年还要扛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高举思想火炬,答好“时代之题”。

    在中国青年报社“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联播活动中,既有《卡车司机的新年展望》《“女飞侠”创业记》《粮仓里的中国》等深入基层一线、反映各行各业青年实际生活面貌的生动场景,又有《“中国当代徐霞客”寻访活动分享》《非遗环游记》《〈诗经〉里说丰年》等以创新传播方式推广传统文化的融媒精品,以青年受众喜闻乐见的语态,呈现了一台台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

    下一步,中国青年报社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变化,实现媒体融合创新与云端大思政新模式的良性互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互动。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表达审美情趣,生长在高寒地区的雪莲花,就寄托了纯洁、坚韧和希望等美好寓意。在“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联播活动中,主题设计的主要元素就是雪莲花。在年轻记者编辑的不断讨论中,雪莲花的意象越来越丰富,虚拟和真实、当下和远方、烟火和理想、理性和激情……在这个即将迎来春暖花开的冬季,送你一朵“雪莲花”,让它带给你继续前行的勇气。

    跨越时间的湍流,青年一代终将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锚定希望、挺膺担当。

    有学者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也即哲学的历史。也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进步,最主要的是思想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科学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为人类历史走向未来设计了框架、奠定了基石。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更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征程中闪闪发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将理想担当和吃苦奋斗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必能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勇敢拼搏吧!时间将是所有汗水与辛劳的见证人。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孙庆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