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末,查看来自各大app的年度报告已经成为很多人年终盘点总结的固定仪式。从听歌阅读刷视频,到网购消费点外卖,从线上社交到社群娱乐,随着移动互联网在生活的深度渗透,人们的日常行为已经很难脱离app,衣食住行点点滴滴都难逃大数据的捕捉,被一一记录在年度报告中,看过不禁让人产生app更了解自己的错觉。
“某天你睡得很晚,凌晨几点还在听歌”“某天将某首歌循环了多少遍”……音乐app的年度报告,将与某首歌相关的记忆唤醒;每年都在变的年度歌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自身听歌喜好和品味的变化。一条条听过的歌曲留下的痕迹,成了怀旧记忆的凭借和对过往生活的俯瞰。再如年度阅读报告,过去一年读过几本电子书,什么类别的书读得更多,是畅销书还是小众书,清清楚楚地标记在年度报告中。诸如此类的年度报告,对互联网的使用痕迹数据化呈现,就像是对过去一年网络生活的盘点,描画出一年的生活轨迹。
年度报告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产品,通过抓取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基于用户的行为,从使用时长、消费喜好等特征推测绘制用户的赛博画像。特殊的节点,容易催生一些富有仪式感的行为。年度报告的诞生,或许从一开始就带有营销的目的。年度报告在设计上,就在诱导用户的分享行为。一份个性化的年度报告,不仅可以展示自身形象,还能借助标签化的字样快速匹配同好,无异于一种有效的社交货币,人们就在分享、点赞和评论的行为中共享一种年末的仪式感,用户与产品的关系也在这样的行为中加深连接。
一般认为,互联网平台集中推出年度报告从2016年左右开始,走过七个年头的年度报告,已经不单纯局限于标记网络使用行为,分析时长、次数和类别等简单维度。app年度报告,正将更多个性特征纳入其中,音乐app的年度报告会分析四季听歌情绪,根据听歌数据为用户定制ai艺术画,社交app根据社交行为绘制年度社交形象、凝练年度关键词、总结年度人设。一串串客观的数据,描摹出一个个数据人格,某种程度上也在映射真实的个体形象。
看似量身定制的年度报告,其中生成的人设人格分析,能反映真实的自己吗?其实未必。单一维度的数据,当然代表不了复杂多面的真实个体,通过算法描绘的画像只是一个大致的剪影。算法固然能不错过每一笔痕迹,但往往只会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生成直线式的结论,很难弄懂听歌的语境是因为喜欢还是单纯好奇,也不能洞悉每一笔消费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数据很难覆盖生活的丰富维度。
年度报告对人们依然有吸引力。作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它给予人们回顾过去一年生活的契机,其中有个体记忆,也有集体记忆。作为一种量化的数据报告,在清楚有数地了解过去行为的同时,抽离出一个视角来了解自己。一笔笔直观的消费,督促自己下一年度要合理理财;过长的时间消耗在短视频上,也能倒逼自己及时调整工作与娱乐的时间分配。年终报告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提醒自己,过去虽然弥足珍贵,但总结之后,更重要的还是做好整理,并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