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朱娟娟 雷宇)“传统电信诈骗不断向手机app上转移,背后负责程序开发的it青年沦为‘制刀者’和诈骗犯罪帮凶,亟待源头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提出《关于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治理力度的建议》,10日下午收到最高法、最高检受理回复。
2021年5月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持续追踪调查国内数十起相关案件,推出了系列报道。周洪宇注意到这组报道及相关现象,以此为案由专门撰写了上述建议提交全国人大。3月9日湖北代表团审议两高报告时,他做了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治理力度问题的发言。
“这类新型诈骗手段防不胜防,社会危害性极大。”周洪宇说,伴随数字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众对移动网络、手机app依赖度很大,不法分子利用app诈骗的犯罪近两年愈演愈烈,比如打着“理财”幌子借用山寨app实施“杀猪盘”等。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此类犯罪已超过电信诈骗的60 %。而受害者一旦“中招”损失惨重,有的受害者不堪打击甚至选择轻生。
不容忽视的是,惨痛案件背后,为电诈团伙提供“技术助攻”的公司,近两年悄然在上海、天津、武汉、长沙等多地出现。
“这些人披着科技公司甚至青年创业团队的外衣,干着危险勾当。从写代码到封装、分发、售后,研发诈骗app、提供运维等,为诈骗团伙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周洪宇介绍。
令他尤为痛心的是,这些“制刀者”大多还很年轻:90后、it男为主,大学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拥有名校光环、硕博学历的高材生,“一旦被抓,将面临‘帮信罪’刑罚,害人毁己。”
据调查,一些涉案it青年落网后,接受调查时往往宣称“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或“对参与开发的app用途并不知情”。在他看来,“涉诈app往往留有可操控数据的‘后门’,作为技术研发人员,不可能不知情”。
这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分析,一些it青年沦为电诈“制刀者”,与法治意识淡薄、急于“挣快钱”等心理有关。被警方抓捕的武汉光谷晟昌公司技术总监余某,是个90后青年,此前月工资1万元,参与开发涉诈app后,每月进账4万元以上。余某坦言:“知道可能违法,但在别的地方也拿不到这么多钱。”
两会前夕,最高检发布2021年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联的网络黑产犯罪增长较快,全年起诉帮信罪近13万人,同比上升超8倍,位居各类刑事犯罪第3位。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沦为犯罪“工具人”、诈骗犯罪帮凶。
为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犯罪团伙通过技术外包、购买技术服务等形式,加强犯罪的“技术对抗”。一些技术公司、技术人员违背行业规范和职业准则,对服务对象和项目不加辨别,非法提供澳门凯发的技术支持,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经由技术的介入加持,犯罪实施“门槛”大大降低。
“遏制涉app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升it青年法治意识,刻不容缓。”此次两会,周洪宇建议,公安部应会同网信、教育等部门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的综合整治力度。
首先要加强源头治理。针对it类专业的青年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思政教育进课堂活动,实施“精准滴灌”,由参与办理相关案件的检察官、法官、民警等以案说法,及早在青年学子心中划清行业“红线”,引导it学生不做涉诈app的技术助攻;发挥专业力量参与反诈,变“制刀者”为反诈“战斗员”。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设立app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开发、封装、分发等各类主体实名登记备案制度,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网络环境;制定行业规范、定期开展核查,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涉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黑名单”制度,要求“从业禁止”。
同时,强化监管。网信部门应加强对app的监管力度,特别是确立对未在应用商城上架app的监管方式,堵住监管漏洞。
今年全国两会上,“it青年成涉诈app制刀者”现象引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他们呼吁加快颁布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武器。2021年10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提出,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加强涉诈app、互联网域名监测治理。
“十分中肯,非常重要”,最高检10日对周洪宇代表回复,将认真研究,持续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惩态势,加大以案释法力度,通过检察建议、公益诉讼等形式推动相关部门加强行政前置监管,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对于这个新情况、新问题,他们都很重视,反应很快、办理及时,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初心与宗旨。”这位履职20年的人大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