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论文写在广袤油田上

23年接力 512名博士锚定人生“井位”-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2-10-12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曲晓琳 徐明权

    黄沙漫天,戈壁荒凉,丰富的油气资源亟待开发——看到新疆油田的第一眼,这里的一切便在张波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2014年,张波正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井工程专业,他第一次跟随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博士团来到新疆油田。别人看到的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张波看到的则是这里对人才的渴求和广阔的人生舞台。

    “我要来这里!”4年后博士毕业,张波告别繁华的都市,到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课题组已有4人选择新疆油田、3人选择到塔里木油田工作。

    张波的故事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暑期社会实践博士团(以下简称“博士团”)的成长缩影。

    不搞花架子,不做盆景式调研——从2000年至今,这所高校博士团的512名博士先后接力,赴基层一线学习了解企业生产难题,将论文扎实写在广袤油田上,他们由此锚定好自己的人生“井位”。

    脱下博士帽 甘做“小学生”

    博士团的雏形始于1999年胜利油田科技服务团。当时,时任团委书记刘彬礼带队深入胜利油田的产矿企业,因那时的博士生较少,也吸收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

    2000年,团中央发出号召,将百支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作为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一时间响应参与,派出两支博士团,并荣获当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如今,该校博士团开展的形式主要有企业调研、走访、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务。这些年,博士团多次深入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等。

    “历届博士团成员都爱说一句话,‘脱下博士帽、甘当小学生’。大家在实践中认识企业,交流技术,这也对增长智慧、坚定理想信念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原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高平发说,从2002年起,该校博士团由他组织、带队长达12年。

    除了亲身体验生产一线环境外,每到一处油田,这些走出“象牙塔”的学生常常被油田工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

    2009年博士团赴中原油田调研,在中原油田发现井,博士团详细了解了中原油田的发现、会战、建设和发展历程。

    博士团成员蔡宝平说:“今天,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中国石油大学也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激发斗志,不怕苦,不怕累,为祖国开采更多的石油。”

    如今,蔡宝平留校任教,成长为“香江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取得2021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

    近几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博士团同步组织到地方参与考察新农村和城市建设。而博士团的组织也由学校统一派出,转变为各二级学院每年组建自己的博士团参与实践。

    根植家国情怀 彰显育人实效

    在这所高校,博士团逐渐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23年间,很多成员在油田了解到国家战略和一线工作情况后,毅然选择投身能源战略,到西部参与油田建设或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科学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科研专家。

    2013届博士研究生秦宁就是其中一位。谈及参加博士团的经历,她至今印象深刻:“2012年,学校带着我们去吉林油田学习交流,深入了解了现场的‘顽症’和‘卡脖子’难题,看到了石油人不怕牺牲、不畏艰苦、报效祖国的石油精神,让我坚定了一定要用自己的科研技术解决实际难题的决心。”

    2013年毕业后,秦宁来到胜利油田,始终奋战在持续研发攻关的第一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胜利油田发现新增2.7亿吨储量的春晖和阿拉德等油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2021年,秦宁荣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如今,她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首席专家。

    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井控首席工程师的殷志明,2005年曾跟随博士团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塔里木油田等企业交流和学习。

    “我到现在都记得茫茫戈壁滩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巨幅标语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一直激励着我从事能源事业。”殷志明回忆。

    从我国第一批深水钻井工程师到如今的井控首席工程师,殷志明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及生产科研等50余项科研生产任务过程中攻坚克难,围绕深水钻井、深水井控应急技术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工作,2020年与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我国深水井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源头创新。

    “博士团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与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结合得更加紧密,实效性更加凸显,既是学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品牌载体和亮点项目,已成为石大学子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书记季林海说。

    助力生产一线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3年间,这些年轻的科技后备力量在锤炼自身本领的同时,深入助力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将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6年,该校石油工程学院博士团前往胜利油田考察调研,与现场专家交流时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困惑。

    当年,胜利油田作为典型水驱开发为主的老油田,绝大部分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从地下每采出10吨液量,就有9吨多是水,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高含水已成为老油田开发的“癌症”。如何高效控水增油、让高含水老油田获新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冻胶分散体作为油田控水增油的‘抗癌特效药’,具有成本低廉、耐温耐盐性能更强、深部运移作用距离长等优势,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呢?”参与交流时,博士团成员刘逸飞提到他所在的“戴彩丽教授团队”正在研究创建的技术。基于本次博士团技术交流成果,学校与油田企业进行了后续的联合攻关与规模化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胜利油田的多个采油厂累计现场应用近500井次,累计增油20余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万云波看来,“中国石油大学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承担着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学校连续23年推动博士团深入油田和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鼓励博士生下基层、赴一线,学以致用开展科技服务,更是引导博士生毕业后坚定报效祖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念和决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曲晓琳 徐明权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