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一所独特的学校——每年有3000多名在校生与长眠在此的985名抗日英烈相伴相守。
它就是坐落于天柱山南麓、潜水之滨的省级示范高中——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在这个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名背后,有一段悲壮雄浑的校史。
抗日烽火弥漫的1943年,国民革命军48军176师的985具抗日将士遗骸被安葬在野人寨(如今的天柱山镇)。皖鄂两省十三县知名人士共同倡议“永久纪念忠烈以及培植烈士遗族与地方优秀青年”,在此建校护陵,定校名为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1970年更名为“野寨中学”。
伴随着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一起传承至今的,是该校对于学生品格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
地处群山环抱之境,区位优势不足,但坐拥着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如何让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引导山区孩子的品格塑造,为他们今后走出大山、回报乡梓打下良好的品行基础,这是全校上下一直在试图破解的教育命题。
针对德育中一度存在的“以知代行、以说代教”等现象,2014年来,该校创新品格教育模式,以知行统一为目标,以“德育微行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养成良好品格。
品格教育实施以来,究竟效果如何?这一模式是否值得复制和推广?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往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以及当地多所学校进行深度调研。
“抢着报名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怀着敬畏和虔诚,去做一项神圣的事”
一走进野寨中学,“爱国主义”就变得具体起来。
校园依山而建,教学楼、宿舍楼和翠柏松林相互掩映,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烈士陵园、博物馆、忠烈祠、浩然亭等错落分布。
每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在烈士纪念塔广场举行盛大高一新生开学典礼;高三学生离校前最后一个活动,是向烈士墓碑告别宣誓……“爱国教育是学校的传统,‘品格至上、忠孝为先’是我们品格教育的主题。”野寨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徐汉夫说,这首先体现为学校在每个和抗战、烈士相关的节日节点,都会开展活动。
彭文超现在高校工作,他至今记得2005年秋季入学,老师带着同学瞻仰烈士遗风时,心灵感受到的震撼。在学唱校歌时,他便对“堂堂公墓起冈峦,先烈永流芳”这句词有了特殊的感受。“毕业多年,大家都记得校歌怎么唱。”
读书时,彭文超喜欢在中午和傍晚时分去忠烈祠、浩然亭走走,在安静肃穆的环境中,他觉得,学校沉淀了70多年的精神力量在亭台楼阁间流转,也在学生心间流淌。
步入校园中部,记者注意到,该校的高考录取榜与众不同,考取军校的学生名单总排在最前面的位置,他们所占的宣传版面也更大、更突出。
为了让学生了解国防、热爱国防,鼓励他们报考军事院校、献身国防,学校专门制定“长城计划”。每年8月1日,在专设的“长城奖学金”及“国防七子奖”颁奖仪式上,考取军校的学生、家长、班主任会受邀并发言。曾经有一位军事院校的领导来到野寨中学听闻“长城计划”介绍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行军礼以示敬意。
爱国情怀刻进了学生的骨子里。该校品格教育工作室负责人、校党总支副书记徐富贵记得,学校曾在高一年级招募志愿者,为烈士陵园的碑文描红,出乎意料的是,近百名学生报名,选谁成了问题。
最终,校团委出了考题——谁背诵的烈士楹联碑文最多,就能入选。激烈的比赛后,20多名学生脱颖而出。正式描红前,孩子们站在烈士墓碑前宣誓。“抢着报名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怀着敬畏和虔诚,去做一项神圣的事。”一名同学回忆。
徐富贵观察到,虽然每年各军校招录计划不同,但学生报考军校积极性高涨,参与招飞体检人数也逐年增加。
爱国,从爱父母、爱家做起。家国情怀养成的前提是尊重父母。在野寨中学,每年清明节,学生会完成一项特殊的作业——听父母、爷爷奶奶讲祖先的故事,并以此写一篇日记。在徐富贵看来,优良的家风传承至关重要,“记祖”才是最有意义的“祭祖”。
今年清明节前,野寨中学在忠烈祠广场开展清明祭扫英烈活动。 野寨中学供图
前些年,老师们还发现,孩子过生日时,有很多家长带着蛋糕、礼物送到学校请客,同学之间还存在凑份子买礼物的现象。为此,学校设计“母亲才是生日的主角”活动。学生在生日当天,要为母亲做一件事,并上台讲述和母亲之间最感动的一件小事。很多老师都记得,孩子们在讲台上说着说着,泪流满面。
读研一的许欣至今记得那一年的生日场景。作为留守儿童,打小她对母亲的概念很模糊,只知道母亲常年在小卖部忙活,很少回家陪自己。高一过生日之前,她不知道该为母亲做点什么,时任副校长的徐富贵让她写封信给母亲。
许欣特意去学校小卖部买了一张粉色碎花图案的信封,坐在课桌前,斟酌许久,郑重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年少不懂事,总是疏远母亲,希望母亲原谅,以后带她出去旅游。至今,母亲还珍藏着许欣的这封信。
“我妈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在我眼里,她很不平凡,撑起了一个家。”也正是3年的写信活动让许欣意识到,生日主角其实是母亲。她也更明白了“儿的生日,娘的难日”这句老话的深意。
高中毕业5年多了,每到生日那天,无论在哪儿,她都会给母亲打一通电话或视频,她还保持着定期给母亲写信的习惯。“这是学校教会我的道理,也是我和校长之间的约定。”
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收获成功和自信,养成好的品格,再辐射家庭、社会
家国情怀的培养,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接下来的品格教育如何系统化开展?
徐富贵说,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针对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德育微行动”,让学生在活动设计、组织实施、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环节中体验感悟,力求把每个活动做到极致。
2014年,该校开展的第一个品格教育活动是“光盘行动”。针对学生吃饭浪费现象,学校要求学生吃多少盛多少,由学生来监督记录光盘人数,并将光盘率纳入班级相应考核。一周不到,各班光盘率就达到90%以上。
在随后开展的“垃圾桶”行动中,学生认领打扫清洗全校40个垃圾桶,他们自发将自己原创的环保格言和个人名字贴在垃圾桶上。一名学生说:“我要以此来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和点赞!”
校团委书记陈义华向记者介绍,所有活动都是身边事儿,如毅行拉练、“文明从3路公交车做起”“给学弟学妹留一个整洁的教寝室”、复习资料义卖等,但其中包含着意志力、责任感、感恩养成等一系列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班主任休息一天”的灵感则源于一次偶然事件。2016年,校领导在巡查时,发现高一年级一位班主任靠在椅子上睡着了,询问后得知,他为了学生连续4天一直熬夜加班。第二天,年级部就召开全体班干会议,再由各班干在班级召开会议,讨论一个主题——如何让班主任每周休息一天?
随后,各班级同学梳理内部管理现存问题清单,并提出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解决方案,将方案报年级部审批。在“休息日”,班主任上完课就可以回家,不出现在班级、操场、宿舍和食堂,当天学生自主管理,第二天早读,班长对照问题清单做出总结,上课时,班主任会向全体同学致谢。
“这个活动除了感恩班主任外,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以及契约精神,是对学生综合品格的培养。”徐富贵说。
品格教育的推行,并非没有阻力。
2017年高考前夕,高三年级部原计划组织一场徒步远足活动,为考生放松打气,但因天气原因,一直等到5月中旬。彼时距高考只有十几天,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表示反对,担心会分散精力。最后,校领导集体讨论决定,顶住压力,照常进行。
这次活动既磨练了意志又放松了心情,信心满怀的学生们在广场上摆出了“大野必胜”字样的队列,在场的师生备受鼓励。
2012年,野寨中学组织学生为抗日阵亡将士的墓碑描红。近几年,活动改为为校内的碑刻描红。 资料图片
在野寨中学的师生看来,品格教育应当贯穿学生生涯的始终。即使高三学生到了毕业那一天,也会坚持开展“给学弟学妹留一个整洁的教寝室”活动。离校前,将教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黑板上写下给学弟学妹的祝福留言。这项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届届相传。
8年的持续探索,野寨中学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空谈无用,品格教育是“做”出来的;二是开展品格教育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品格好的孩子,成绩自然不会差。
该校近年来的高考数据可以佐证:2016届一本达线率67%,2017届为77.3%, 2018届为85%,2020年,这个数字高达86.95%。
校长徐汉夫认为,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收获成功和自信,养成好的品格,再让好品格辐射家庭、社会,才能让德育和思政的目标和价值真正落地,实现立德树人。
从反哺母校到回馈社会,让感恩成为习惯
去年,17岁的高三学生江好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将自己获评“校十大品格青年”的1000元奖金捐给了班级,用作日常支出。她坚持认为,这是一份有仪式感的“小爱”,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这一善举源于一项同样具有仪式感的公益活动——“一元钱年度捐赠”。
每年11月9日是野寨中学的校庆日,也是年度捐赠日,学校会开展“一元钱年度捐赠”活动。每名学生捐一元钱且只准捐一元钱,双手捧着钱币,放进班主任手中的捐赠袋,班主任会向每个孩子道一句“谢谢”。随后,学生们在捐赠袋上签名,永久保留在学校档案馆中。
江好记得,在校级的捐赠仪式上,校长和学生代表一一握手表示感谢。“没想到捐一元钱这么小的善举,能得到这么大的赞赏,原来捐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徐富贵回忆,很多学生即便毕业了,也还保持着向母校捐赠一元钱的习惯,他至今记得,有一名叫汪倩的女生,刚上大学便发微信询问“年度捐款”的事宜,这让他深受感动。最终,汪倩辗转将一元钱转交给了高中班级群的群主,再交由学校家长委员会,代为捐赠。“毕业生主动要求捐款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只要孩子还没有工作,不管是读大学还是研究生,学校只鼓励他们捐一元钱。”他说。
野寨中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影响品格形成的因素有语言、榜样、环境、体验等,学生身边最直接的德育榜样往往就是往届的校友。
在校园里拾阶而上,记者一路可见校友捐赠的石刻有数十处——启航石、思源石、景忠石、校训石……或许,在这些校友看来,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回报母校,更能让感恩的情怀永存。
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博物馆里的橱柜,甚至阅卷系统、监控系统都有校友的捐赠在其中。除了捐物以外,还有校友捐著作、藏品,或者利用人脉介绍学、业界大咖前来开讲座。
“当学生置身其中,怎能不明白感恩的意义。这就是最直观、最生动的德育素材,捐赠已经成为野中人的一种习惯。”徐汉夫说。
校友反哺母校蔚然成风,2013年70周年校庆时,这所山区学校收到的校友捐款高达1200多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由校友出资成立的野寨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目前已汇集资金2000多万元,设立“启航奖学金”“能改奖助学金”等10多个奖学助学基金和奖教助教基金,这也为该校实施品格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持。
实验成果县域推广,多元模式探索现实路径
2018年,野寨中学的品格教育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潜山市教育局在全市推广这一成果。
2019年,全市遴选了16个“实验学校”和25位认同品格教育理念的“种子教师”。2021年,这两个数字增至38和63。
如今在潜山,普通高中、民办初中、职业学校乃至偏远村小,都在品格教育不断生长的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开辟出自己的路径,这些实践无疑印证和丰富了品格教育的理论建设。
在天柱山旅游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程后生看来,职校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弱,品格教育起到“兜底”“唤醒”的功能,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底线”教育。
“自信、自律、自立”是该校品格教育的核心理念。程后生说,要让学生心智健康快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安心留在教室读书,形成健全人格,未来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德技并行的人才。
该校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文明班级评比、优秀寝室、主题班会、宿舍整洁等项目赋分,和班主任津贴挂钩,激励班主任投身德育、影响学生。同时,学校180个教职工作为德育导师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
该校班主任孙建华记得,一次开学时,他注意到一名个子不高的女生非常叛逆,性格偏激。“但女孩身上也有优点,她很有气场,并且是第一个叫出全班同学名字的学生。”
孙建华鼓励她当上班委,主要任务就是一件事——团结同学,让大家集中精力学习,尽量不随意外出校园。只要有朗诵会、歌唱比赛之类的活动,孙建华都鼓励她上台展示,因此收获同学的欢呼和掌声。
打那以后,这名女生每天第一个进教室,从来没有缺过课,最终考取了一所一本院校。
还有一名来自大山里的余姓男生,一直跟着父亲生活。高二时,他突然给孙建华打来电话,说父亲不让自己念书了。那段时间,他十分消沉。
孙建华专门跑到学生家里,当面问他:“你自己想不想读?想不想考本科,家里还有哪个亲戚关心你?”最终,孙建华带着这名学生返回县城,找到他的大伯和叔叔寻求支持。一番劝说下,两人向孙建华保证,一定尽己所能,供侄子读下去。
当时,余同学高兴地把孙老师抱了起来,流泪不止。经过努力,他也考取了一所本科院校。
“老师和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品格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发现孩子的优点,减少孩子的缺点,培养、发展孩子的情商。”孙建华感慨,孩子懂事了,教育也就成功了。
“品格教育的概念,可理解为智慧的启迪和习惯的养成。”朱太平长期在野寨中学任教,2019年调任潜山二中校长后,带着老师大刀阔斧地推行品格教育改革。
潜山市第二中学位于城区,走读生较多,之前学校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朱太平将品格教育和与衣食住行挂钩,设计光盘行动、交通安全、寝室文化、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可操作的“品格活动”,让学生实现自律。
此外,每周由一个班级的学生维持管理全校的秩序,并评选出文明班级、优秀班级等4个等次,让学生体验管理学生的难度,从而实现“律他”。
在学校工作了30多年的林斗银老师观察到,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可见的变化——课上睡觉的孩子少了,精气神高了,教学楼里学生都在背书学习,没有打闹现象。孩子们变得更懂礼貌,他多次从一楼走到五楼,耳边都是“老师好”的问候。
在潜山二中校园里,还坐落着一所民办学校——卫民初中,是一所留守儿童为主的全寄宿制学校。记者被教室布局所吸引——墙壁四周挂满黑板,每名学生都有随时展示自己想法的舞台。
校长储著南介绍,针对不少学生自主能力差的情况,学校大胆创新“四级自治”制度。“学生首先自主规划学习,班级分小组围坐在一起,由行政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学科负责人带大家自学讨论。”
以此类推,之上是班级自治和学校自治,由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校长”监督管理同学,所有老师退到幕后。
“初中是自我管理的关键期,学生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价值观和判断力,自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储著南说,坚持将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就是一种品格的打磨。
储著南记得,该校曾有一名肖姓同学,学习基础薄弱,16岁才上初一。经过自主管理的磨练,初三毕业典礼时,他居然上台脱稿演讲,中考有一门课还获得满分,后来考取职业院校,目前在江苏一家企业就职。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潜山市的团组织和教育部门联手推进品格教育,除了定期开展主题团课、清明祭扫、保护母亲河等活动,还将品格教育融入到集中离队入团仪式、团员队员大手拉小手等活动中,实现少先队员和团员之间的品格教育无缝衔接。
近年来,潜山品格教育实验的成果逐渐被省内乃至外省的教育界同仁所认可,野寨中学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一时间成为关注的焦点,取经求道的学校纷至沓来。他们不仅引入这套教育系统的内涵与理念,甚至将“品格教育”这4个字也原原本本地带了回去。
从去年12月起,滁州市教体局在当地推广品格教育模式;最近,品格教育的成果引起了贵州省“刘秀祥德育工作室”的重视,徐富贵被聘请为工作室顾问。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教育局在15所学校试点推广品格教育已经近一年时间。此前,金安区教育局先后组织中小学校领导赴野寨中学考察,并多次邀请徐富贵到该区指导。
该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碎片化”“口号式”的痛点,亟须找到接地气的品格教育模式和成熟的活动体系。
“原来品格教育可以这么干,在课程、活动、校园管理中渗透德育思想,发挥春风化雨的浸润作用。”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隶属金安区,现在高三班主任张新柱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根据学校开展的系列品格微行动要求,他和同事细化开展励志教育、成人礼、阳光晨跑、红色研学等活动。
在毛坦厂中学校长余存宝看来,品格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全校一致重视,实现“全员参与、不做盆景、满园春色”。
据了解,该校结合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和本校办学特点,设计红色教育、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一歌”四项基本活动,各年级再开展“自选动作”,让学生从校园劳动、感恩演讲、设计文化长廊等身边事中收获教育和成长。
目前在金安区,部分中小学开发出《红土地上的将军》等校本课程,将品格教育植入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开辟校园“品格文化墙”,展现“品格小达人”“品格故事”等内容。
“品格教育创设了多维的评价方式,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也能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徐富贵时常呼吁,要想深入推进品格教育,全社会应当纠正“唯成绩”的评价观念,不能只用分数来衡量孩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团潜山市委王梓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