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培养出“最美医生”-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8-19作者:刘昶荣
2022年“最美医生”记者见面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哥哥,你好帅,我们一起继续加油吧。等我长大了找你玩哟!”在今天下午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最美医生”记者见面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播放了一段语音。丁仁彧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医师节礼物。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近日,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向全社会发布了2022年“最美医生”名单,“80后”医生丁仁彧位列其中。在见面会上,丁仁彧分享了这段语音背后的故事。

2020年2月2日,丁仁彧等一共150名医务工作者组成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奔赴武汉。他们在武汉奋战了56个日夜,救治了129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急危重症患者小飞是让丁仁彧印象最深的。小飞当时只有35岁,女儿仅4个月大,他的妻子每次给医生打电话都哭着拜托一定要想办法把她的丈夫救过来。

丁仁彧在记者见面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摄

小飞被转到重症隔离病房的时候,病情已经比较危重,双肺有“磨玻璃”样阴影,病情进展也特别快,很快就出现白肺,后来又出现气胸。丁仁彧及其队员先后给小飞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同时也进行了俯卧位通气和胸腔闭式引流术。但这些救治措施还是不能让小飞的血氧饱和度提高。后来,医生给小飞上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同时,医护人员还成立了ecmo救治小组和特护小组,丁仁彧说:“我们所有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就是一定要让他活。”

救治的过程中,小飞经历了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多部位血栓、脑出血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ecmo先后用了26天。虽然病情凶险,但是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小飞被一次又一次地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终转危为安。

小飞的救治过程,是丁仁彧所在的重症医疗队在武汉以及后期抗疫工作的缩影,也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至上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医师节的前一天,小飞的妻子和他们年仅3岁的女儿给丁仁彧送去了这份节日祝福,孩童稚嫩而真诚的声音让丁仁彧再次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成就感。

回忆起自己当初学医的原因,丁仁彧说,初三的时候,爷爷因为胃癌去世了,当时他就有一种想法,将来要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所以他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是一所由红军创办的学校,其前身为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40年在延安,由毛泽东同志提议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丁仁彧说,在学校里感受最多的就是“红医精神”,他在入学第一天就知道,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丁仁彧坦言,当初对毛主席的题词理解不是很深刻,伴随着这么多年从医经历,这句话已经逐渐成为他的座右铭。

丁仁彧解释说,“红医精神”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里面既有政治坚定,是一种理想和信念;同时有救死扶伤,是一种初心和责任;还有技术优良,精益求精,代表一种工作的作风。

“可能在战争年代,这种精神主要是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医治穷苦的百姓。但是在新时代,‘红医精神’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我们的老校友、‘七一勋章’的获得者辛育龄院长和吴天一院士,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一生践行了什么是‘红医精神’。”丁仁彧说。

作为一名icu医生,丁仁彧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的患者。丁仁彧说,救治小飞时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他特别年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救过来。之所以有这个信念,也离不开日常的工作积累,“因为平时有这种经验,比小飞重的都救过来了。”他表示,对年轻人来说,“还是要踏踏实实把平时的工作做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今年4月,丁仁彧及其团队救治的一位患者离世了,“团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也没有把患者从‘死神’那里夺过来。但是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患者去世之后,家属还发来短信感谢我。”丁仁彧说,那一刻,自己感到做得还不够,今后要努力工作,想办法把更多这样的患者救活。

责任编辑:齐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