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伍 赴黎巴嫩维和

李杰胜:在军营唤醒奋斗的青春-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2-07-19作者:实习生 李欣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很多男孩都有一个“军营梦”,李杰胜也一样。不过,因为身体瘦弱,体育成绩总是排名靠后,加上家里从事建筑业,他高中毕业后没有当兵,而是报考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2014年,19岁的李杰胜考上重庆科技职业学院。此后李杰胜无心学习,沉迷于游戏,时间一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

    人生的航向在2016年转了个弯。当时,李杰胜读大二,那年的征兵通知唤醒了他内心沉睡已久的“军营梦”。正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的李杰胜决定:“用两年时间,去部队改变自己。”

    当李杰胜告诉同学自己要去参军时,大家都很吃惊,认为他不是当兵的料,不过是一时兴起罢了。但李杰胜的父母十分支持他的决定。“那时的自己太贪玩了,父母也认为我去部队锻炼是一个好的选择。”李杰胜说。

    就这样,怀着对未来的希望,李杰胜踏上了离开家、离开重庆的“旅途”。

    刚到部队时,21岁的李杰胜是“大龄新兵”,甚至带他的班长都比他小。在集训之初的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一系列高强度体能训练中,他常常跟不上进度。

    由于训练强度大,吃饭的时候,李杰胜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手一直在抖,更没胃口吃饭。他得了“新兵腿”(即骨膜炎),在300多名新兵参加的体能考核中排名倒数第二,给连队总成绩拖了后腿。

    体能训练长时间不合格,导致李杰胜心理压力很大,他经常躲在被窝里哭。但每次和父母打电话,他总是假装坚强地告诉他们自己很好,让他们别担心。

    李杰胜不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不蒸馒头争口气”。他说,我不想每次都成为拖后腿的那一个。

    在战友的帮助下,李杰胜不断加训,每天进步一点点。野营拉练时,他的背囊外加钢盔、弹袋等总共负重40公斤,翻山越岭,持续奋战两天一夜,并灵活应对了沿途的各类突发情况。

    结束拉练回到部队时,李杰胜的脚底磨出了好几个血泡。看到血泡时,他脑子里的第一想法是,“幸好行军的时候血泡没有破”。

    慢慢地,李杰胜从最初的体能倒数,到后来成功考取体能特3级(军事体育训练成绩评定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特3级、特2级、特1级七个等级——记者注)。

    李杰胜两年服役即将期满时,听到维和回来的班长讲述自己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一颗“维和梦”的种子在他心底悄悄埋下。他也想像蓝盔勇士那样,踏出国门,为国出征,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由于满服役期不能报名,李杰胜申请继续留在部队,从义务兵转下士。通过组织层层考核选拔,他获得了继续留在部队的资格。

    在他军旅生涯步入第四年时,部队又一次开始遴选赴黎巴嫩维和官兵,约1000人报名,部队从中选出300人进入集训队。经历选拔集训,李杰胜终于如愿进入中国第十九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成为那两百分之一。

    当拿到去黎巴嫩的机票时,此前所经历的低谷、挫折、委屈等,在一瞬间消失了,李杰胜觉得什么都值了。

    在维和一线,李杰胜所在的分队主要担负基础工程建设、防卫工程建设与修复、应急行动与工程支援、“蓝线”栽桩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修建任务短则三五天,长则两个月,日均作业时间长达9个小时。那里不仅施工条件艰苦,而且生活保障上也需要自给自足。“为解决官兵吃饭问题,节省施工时间,分队干脆将饭菜直接送到施工现场。施工地域太阳暴晒、风也很大,官兵吃饭的时候,沙土被风吹进餐盒里是常有的事。”李杰胜回忆说。

    “有时候我们会去给难民送吃的,大人拿到食物先分给小孩吃,小孩拿到食物会掰成两半,给父母一半,自己留一半。”李杰胜说,那些孩子眼中充满迷茫、无助,这是自己在国内不曾看到的。

    2021年8月,中国赴黎维和部队顺利完成第十九次轮换交接,回到国内。李杰胜正式退役,重返校园继续他未完成的大学学业。

    李杰胜说,自己本不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是部队改变了他,将曾经那个浮躁、内向的年轻人打磨成了如今的模样。“我坚信一点,迷茫时读书,难过时运动,人生有很多种生活方式。”

实习生 李欣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