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驾“威龙”去战斗-澳门凯发

——记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李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1-19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陈翔 王学峰
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空军特级飞行员李凌(左)完成训练后与战友交流经验(1月8日摄)。 杨盼/摄

    在空军航空兵某旅,很多人初见旅长李凌时,都以为他是个“好脾气的书生”。这位“金头盔”飞行员说话慢悠悠的,脸上总挂着微笑,“一副儒雅的样子”。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空战场上的李凌绝非如此。他以“凶狠善变”著称,出手凌厉,沉稳中透着“狡猾”,用该旅飞行一大队大队长高中强的话来说,“他是个让人头疼的对手”。

    高中强还记得一次与李凌参加二对二对抗空战,两人并肩作战。当时他们处于劣势,正在高位盘旋的李凌发现“敌机”出现在自己下方,立刻带领高中强一路俯冲下去,试图从后面追咬对手。

    战机稍纵即逝,李凌冲得极快,很快抢占了先机。“敌机”察觉到李凌的动作后试图甩开他,李凌一路紧咬不放,直接把载荷拉到了6.8个g,相当于自身体重近7倍的重量压在李凌身上。

    但“敌机”就在眼前,李凌不愿放弃。他绷紧浑身肌肉操纵战机向前追去,保持着6.8个g的载荷整整坚持了3分钟。走下战机时,高中强看到李凌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他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就是飞行。”高中强这样评价这位老战友。他觉得飞行中的李凌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忘了他是旅长,只会被他激起强烈的求胜欲,想跟着他去冲锋陷阵!”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仗和准备打仗。”李凌经常这样说。旅里组织某课目训练时,李凌会让塔台关闭一切地面感知,让飞行员在空中完全依靠自己感知空中态势,以此模拟战场上与地面失联的情况。

    有时,一架战机完成任务返航,李凌会安排另一架战机途中随机进行“拦截”,“不要习惯性以为任务结束就没事了,要随时保持警惕”。

    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李凌还一改“飞行一个架次练一个课目”的传统,要求每个架次都要综合多个课目同时练习,完成多个任务。

    李凌所在部队的前身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英雄部队,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很多知名空军战斗英雄都来自这支部队。李凌记得从航校来到这里的第一天,看着营区里空战英雄们的雕塑,年轻的他下定决心,“我也要做英雄,也要上战场把敌人打下来!”

    “但纯靠空中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凌熟悉国内外空战战术战法,他推崇体系作战,“今天的空战和过去早已今非昔比,不单看你能击落多少架敌机,能适应战场、配合作战需要完成任务才是真本事。”

    这些深刻的认识是他2011年参加空军某演习时收获的。李凌记得当时众多战机同时升空,“天上地下危险源极多,让人眼花缭乱”。第一次参加演习的他一下子有点蒙,在编队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次他几乎是完全按照地面指挥在飞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是这一次,让李凌见识到体系作战的威力。过去一门心思提升飞行技术的他开始更加关注战场,思考“仗要怎么打,现代战争中的飞行员该怎么飞”。

    慢慢地,执行任务多了,李凌便愈发感到标准规范化的重要性。“以前大家习惯各飞各的。空中协同作战时,互相交流要说很多话解释自己的意思,有时表达不清晰还耽误时间,可战机往往一瞬间就错过了。”李凌解释说。

    2017年,成为旅参谋长的李凌开始带头制订起飞行标准流程,规范每一个飞行操作。他请教了不少战友,将每个人的经验进行对比,择优选取最佳方案收录其中。如今只要翻开这本流程手册,就能清楚地看到一场“空战”中,每个人该在什么时间执行哪种任务,“安排得明明白白”。

    该旅列装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后,旅长李凌和飞行员们一起加紧练兵备战。歼-20代号“威龙”,具备良好的隐身性能、优秀的机动性能及较高的态势感知能力。换装伊始,如何快速将新机性能转化为战斗力,成为这支部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边改装、边备战,以学习、研究、复盘等方法提升飞行员能力,推进部队从“能飞”向“能战”到“能胜”的跨越。

    在近日开展的一场体系攻防演练中,这个旅的两架歼-20战机在地导和雷达的配合下,成功击落来犯“敌机”。如今,在旅长李凌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飞行员快速成长为战斗骨干和中坚力量,飞行人才培养的“群雁”效应逐渐显现。

    旅里的战友们用“眼里有火、心里有光、脚下有风”12个字评价李凌。李凌向往战场,但如今身为这支王牌部队的指挥员,他不只想“当英雄”,更希望能培养出众多英雄,“要带领一支英雄的部队,到战场上和大家一起打胜仗!”

    新年开训后,该旅加大了夜航训练难度和强度,常态化开展后半夜、拂晓的实战化训练,努力锻造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空中铁拳”。李凌说,“歼-20现在已经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今后为国家的空防建设、祖国安宁,会作出更多贡献。也请全国人民放心,我们一直在奋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陈翔 王学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