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时。其实每年这个寓意团圆的传统佳节,仍然有很多人坚守在岗位。比如值守岗位的军人们,为了更多人能跟家人安安稳稳的团聚,他们远离亲人,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这群官兵坚守阵地让月更“圆”
在西藏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上,这个中秋,“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官兵们,时刻警惕,守护着祖国领空的安全和万家团圆。那么,他们的中秋节又是怎么过的呢?
甘巴拉雷达站的站部、也是站里的修整点,位于雅鲁藏布江旁,尽管被称作“修整点”,海拔也有3600多米。一大早,战友们把一箱箱物资搬进车里,排长张冬再次核对了一遍物资无误后,坐进了副驾驶位置。
甘巴拉雷达站排长 张冬:今天送水也是为了保障大家在山上值班期间,在节日中能有充足的水源,今天我们也是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送给山上的兄弟们。
考虑到阵地上值班的战友无法与家人团聚,连队偷偷联系了阵地上值班同志的家人录制了这份“神秘礼物”——中秋寄语。
站部到山顶1700多米的高差,上阵地的道路蜿蜒崎岖,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少,虽然只有50公里的路程,官兵们要行驶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甘巴拉雷达站炊事员上士 张振强:兄弟们来就来,还送这么多东西,你们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张振强是一名炊事员,已经11年没能陪家人一同过过中秋了。看到站里的同志上阵地慰问,他决定好好秀一秀“才艺”,给大家准备一桌“团圆饭”。香辣虾尾、清蒸鲈鱼、泡椒牛蛙……晚饭后,副指导员蒋旭把大家召集到电视机前,送上了一份“神秘礼物”。
3岁儿子简短的几字问候,让张振强瞬间红了眼眶。有的寄语祝福,平日里羞于直接表达,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说出口,反倒让战友们特别动容。
今年,随着甘巴拉阵地接通5g信号,官兵们早已过了“顶着寒风满山头找信号”的时代,和家人、战友视频通话虽不是什么难事,但看到连队特意定制的“中秋礼物”,过传统佳节的“仪式感”一下“拉满”。对于这里的官兵来说,海拔高度不仅是一个数字,还意味着使命的高度。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冰峰之巅都有雷达兵在守望,祖国的天空因而云轻星璨。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边关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百年青龙桥车站 老站长的最后一个中秋岗
别样中秋别样圆。北京延庆区的青龙桥车站是一座百年老站。这里屹立着詹天佑先生的铜像,也是京张高铁由“人”字形变“大”字形的交汇点。
杨存信站长和父亲接续守护青龙桥车站70年。明年7月,杨站长就退休了。虽然2008年车站终止了客运服务业务,没有旅客在这里上下车了,但是现在,这里每天仍有五趟列车调换行车方向,他们也是杨站长每天的牵挂。
总台央视记者 陈晰:清灰色的墙面,绛红色的门窗,我身后就是青龙桥车站。每天早晨八点半,站长杨存信就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2008年车站终止客运服务业务。没有了客运服务,青龙桥车站也就缩减了人员配置,现在这里是一座四个人的车站。
点完名,大家拿起扫帚熟练地打扫起卫生。广场、铜像,还有广场后的詹天佑先生墓。虽然车站员工少,但环境还是保持得非常整洁。
青龙桥车站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杨站长作为讲解员,已经为20万人次讲过京张的故事。疫情期间,这里不接待散客,只对团体开放。上午10点,80名党员过来参观学习。
青龙桥车站站长 杨存信:这就是坡道牌,这个数字念33,底下是一个“上”字。表示是33比1的上坡道,是提示司机加速的。
苏州码子是明清两代老百姓普遍使用的商业数码。也是一个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历史物证。广场上的文物苏州码子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给参观者讲站上的老物件,杨站长如数家珍。杨站长告诉我,他就出生在这个车站。1982年他从父亲杨宝华手中接过站长的接力棒,已经在这里干了快40年。给游客讲解完,杨站长他们还要到3公里外的青龙桥新站巡视检查安全工作。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杨站长春夏秋冬都走在这条“人”字线上。青龙桥车站是以站管站,每天都要去新站转转,每天来回六公里,大约四十分钟。杨站长说这一年也得磨坏几双皮鞋。快过节了,今天杨站长还贴心地给那边的两位老哥带了两块月饼。
巡站回来之后,下午4点半,s2线正好有一趟车要进老站,杨站长又走进值班室,检视值班员的工作状态。
青龙桥车站站长 杨存信:40年了,每天都是这个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正是这样,才能保证日常安全。
写完站长日志,开完电视电话会,看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杨站长这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老站长告诉我平时站上生活艰苦,师傅们都是每天背着菜来上班。
总台央视记者 陈晰:退休前的最后一个中秋也没有陪伴家人,会不会有点遗憾?
青龙桥车站站长 杨存信:确实挺感慨。中秋节家里需要我,车站更需要我,站好最后一班岗吧。(总台央视记者 刘笑宇 高思远 郑磊 朱元强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