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6426155325”,当云南曲靖市委党校团委书记陈萌萌的ppt上出现这一串数字时,听讲座的人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
通过这一串数字,陈萌萌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精髓要义进行了宣讲。她指着数字中的“13”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青年”一词被总书记提到13次,足见青年在总书记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1月16日至18日,在云南共青团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骨干培训班上,来自团中央、社科院、高校的领导、专家,为高校、基层团委、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少先队辅导员等150余名青年骨干进行了线下授课,全省部分青年讲师团成员和红领巾巡讲团成员在线上参加了培训。为精准找到面向青年宣讲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线下参训学员分小组交流、讨论,集体备课、“磨课”,互相切磋,并进行了试讲。
“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受邀为云南青年骨干授课的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汤杰认为,给青年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要有“两不”原则:“不讲伪方法,不说违心话”。他指出,“青年化”不是“低幼化”、不等于“青年话”、要超越“学生腔”。
“青年化”阐释的方法,应该是“新思想 真问答 好故事”。
汤杰还提醒大家,不要把思想碎片化为几句“金句”、几条政策、几项成就,而是要整体武装头脑,使其发挥框架作用。
对此,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组织部三级主任科员凌振兴深有同感,他说:“宣,是宣传、扩散,让信息通达;讲,是讲理论、体系,引发思考。宣讲水平要提高,除了理论基础,还必须培养观察力、信息捕捉能力。”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定得搞明白要‘讲什么’‘怎样讲’”“穿插小故事,能更生动”“宣讲不要空喊口号,挖掘云南优秀青年的故事,以此作为宣讲的切入点”……在小组集体备课中,大家认为,专家指导帮扶,传授宣讲技巧,自己读懂文本,加强理论学习,十分重要。“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丰富多彩的宣讲形式让人“还想听”
“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表达,才能耕好面向青年讲好中国理论、中国故事的‘责任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团委副书记伍孟珺说。
在试讲中,走上讲台的凌振兴和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讲解员张鑫,用情景剧的方式讲述了文山州丘北县仙人洞村的10年发展之路。他们还用5个“不”总结了仙人洞这个“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色:“房子盖矮不盖高、临湖退房不餐饮、湖边客栈不卖饭、客栈有院不用锁、自主经营不当包租婆”。他俩配合默契的表演和风趣的宣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现场笑声不断。
在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李春亭看来,宣讲形式的丰富多样,会大大提高宣讲的效果。
2016年以来的每个暑假,云南民族大学理论宣讲团的学生都会分别前往云南11个人口较少民族与“直过民族”聚居区,用民汉双语进行理论政策宣讲。白天,村民要干农活,宣讲团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与村民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交流。在火塘夜校,学生用精心制作的课件和音视频,教村民学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大家还围着火塘跳民族舞、唱民族歌。无论到哪个村,参加学习的村民人数都超出了宣讲团的预期,有时现场教学不得不从室内搬到室外。村民都说,大学生讲的课“及时、鲜活、接地气、还想听”。
“火塘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一个取暖、照明、做饭、睡卧、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云南民族大学拉祜族学生李秋姣说,“小时候,我们每天都一起围坐在火塘边,听老人讲故事、讲道理。如今,我们在火塘边开夜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村寨。”
让宣讲团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春亭认为,除了自己宣讲,还应该指导、带动青年大学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以理论宣讲育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宣讲团成为一个行走的思政课堂。
从2016年至今,云南民族大学6400余人次大学生在云南各地1330个村寨开展了宣讲和志愿服务。今年8月,该校理论宣讲团被遴选为“永远跟党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继续通过假期大学生返乡,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民汉“双语”宣讲。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到基层宣讲党的理论,让我感受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云南民族大学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杨俊峰说。
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杨浩马也认为,这一活动让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含义。
目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在云南备受重视。11月11日,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与云南大学举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省外专家与省内14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研讨。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业务指导、教学示范、分享教学经验,提高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集体备课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