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为何开始退役濒海战斗舰-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1-07-22作者:吴敏文

    7月1日,美军宣布在今年内将部署6艘濒海战斗舰。其中4艘将部署到西太平洋,两艘将部署在中南美洲执行任务。而在5月28日拜登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22财年国防预算案中,提出美国海军将退役4艘“独立”级和“自由”级濒海战斗舰。一型新研制战舰尚在交付与部署阶段就已进入退役通道,无疑属于“英年早逝”。在濒海战斗舰问题上,美军何以出此下策?

    上次军事转型的产物

    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后,美军建设经历了一场从适应与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大规模、高强度战争,到适应与恐怖主义的小规模、低强度战争的转型。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的研制和使用,就是这场转型的产物。

    2001年,美国海军研究室正式提出建造濒海战斗舰。这是一种针对近海地区作战而设计的新型舰种,体积比导弹驱逐舰小,具备在濒海地区的攻击作战能力,也可运输小型攻击部队、装甲车及其他战斗装备,是一种装备高度自动化系统的快速、机动、吃水浅的水面舰艇。

    2002年5月,由美国海军牵头,吸纳美国及盟国厂商参与的6支研发团队,开始合作研发濒海战斗舰。2004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巴斯钢铁公司力挫雷神公司,获得系统设计合同及原型舰的建造合同。通过对比和综合权衡,美国海军最后确定了“自由”级和“独立”级两种濒海战斗舰作为研制型号,对其作战功能定位包括水面战、反潜战和反水雷战等。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舰体采用v型半滑行单体设计,外表喷涂有吸波材料,雷达反射面积小,具有良好的隐身能力,舰长127.4米,宽13.16米,吃水3.9米,满载排水量3450吨,最高航速45节,舰员编制50-75人,一次补给可续航21天。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采用三体型设计,以吸波材料和外形设计加强隐身能力,舰长127.6米,宽31.6米,吃水4.3米,满载排水量3100吨,最高航速可达50节,舰员编制50-75人,一次补给可续航21天。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制造。2006年9月,第一艘“自由”号下水,2008年11月开始服役。迄今,“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已经交付总共10艘,最近一艘被命名为“圣路易斯”号;“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由通用动力公司设计制造。2008年4月,第一艘“独立”号下水,2010年1月开始服役。迄今,“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共服役9艘,最近的一艘被命名为“查尔斯顿”号。

    交付中即问题频出

    美国海军原计划至2020年部署42艘,总共部署52艘濒海战斗舰,实际部署进度有所减缓,导致濒海战斗舰尚在部署阶段就开始退役的原因是濒海战斗舰暴露出了严重问题。

    就在部署之初,濒海战斗舰就出现导弹发射器不达标、船体出现少量漏水等问题,但最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动力系统方面。2015年年底,“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密尔沃基”号在其处女航中就因动力系统故障,被拖回基地。2020年11月,装备第二舰队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底特律”号,在执行任务时也因动力系统故障失去推进力,只得由其他舰只拖回纳维拉尔港。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由芬坎蒂尼公司的马里内特造船厂建造,但存在缺陷的动力系统的传动齿轮是由德国公司设计生产。美国海军与设计生产方研究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解决方案,但改进方案尚需进行一系列测试。由于高航速要求与动力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无法根本解决,改进方案只能尽量减少此类问题,却无法根除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装配舰载无人侦察直升机是濒海战斗舰的一大特色,它是濒海战斗舰的重要战场情报来源。但是,在2021年4月,美国海军第三舰队装备的“查尔斯顿”号濒海战斗舰搭载的一架mq-8b“火力侦察兵”舰载无人直升机,在一次演习中坠海,落入大海之前砸中了“查尔斯顿”号舰体。由于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起飞重量达到1.4吨,事故不仅损坏舰体侧面,而且损坏了安全网。虽然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但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属于人机之间、搭载舰与舰载无人直升机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无人智能化作战平台日益深入战场、加入作战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濒海战斗舰在交付与使用之中屡屡出现严重问题,因此“赢得”了“小破船”的名声。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海军有关濒海战斗舰的种种努力已被证明是一场“惨败”。

    备受质疑

    考察美军装备发展史,大型主战装备从开始研制到试制出样机、测试、优化、交付、部署到形成作战能力,大致需要20年时间。如e-3预警机、f-22战机、三军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link-16)等都是这样。至于服役时间,也至少应该在20年左右。濒海战斗舰从研制到退役不到20年,是典型的异常状况。导致这一结果除上述研制、设计和制造等方面的缺陷,还有美军战略转变和作战对手改变等原因。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美军建设整体上经历了一个“大回旋”,即30多年前从应对与同等力量对手的高强度战争向应对反恐战争转型,具体内容包括美军编制小型化、模块化,装备轻型化、信息化等。到特朗普执政时开始从应对反恐战争向应对“大国竞争”转型,具体内容包括组建网军、天军等新型作战力量,装备建设重新重视加强平台自身防御能力、战场生存能力,发展无人作战力量和智能化武器装备系统等。

    海湾战争以来的数次局部战争,美军作战对手与美军相比无不力量悬殊,使得美军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展开作战并取得胜利。在未来大国之间可能出现的战争中,美军像曾经经历的战争那样,无需进行大规模海上决战即可进入作战对手近海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

    对于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濒海作战,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于2017年10月联合签署发布的《对抗性环境中的濒海作战》文件进行了系统论述。由于现代化武器系统的传感器和武器作用范围均可向海、向陆延伸数百公里,致使海上和陆上作战交叉重叠。尽管海军作战的任务重点仍在海上,但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作用范围已经大大扩展,可以覆盖更多岸上区域。因此,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需要将濒海区域的海上和陆上视为整体,海军作战区域应该包括陆上空间,海军陆战队作战区域也应该包括海洋空间。

    因此,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濒海作战核心目标,将是创建一个由海基和陆基传感器、射手和作战支持系统组成的模块化、可扩展和一体化的海军作战网络,提供持续机动的前沿力量,以有力应对危机和大规模突发事件。

    正在交付的濒海战斗舰难以适应这些作战需要。美国国防部作战与测试评估办公室对濒海战斗舰的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为了追求轻型化、高航速而进行的作战系统简化,使得濒海战斗舰只能应对低对抗环境下与非对等作战对手的低强度对抗,在与同等对手进行的高强度对抗中,不仅关键系统缺乏必要的冗余备份,而且综合作战能力不够。

    评估报告直截了当的结论是:“‘自由’级与‘独立’级两种濒海战斗舰,在高强度战斗中都无法生存。”这使得濒海战斗舰在作战中不仅不能对作战体系提供效益,反而因为易遭对手攻击而成为作战体系的软肋和累赘。

    前途难料

    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下,美军如何处置濒海战斗舰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此,美军提出的替代思路一种是将濒海战斗舰用于在低对抗性环境下代替驱逐舰执行巡航任务,一种是干脆将其降级为快速运输舰使用。

    那么,用什么来遂行大国竞争条件下的近海作战任务呢?美国海军计划研发一款新型的“星座”级护卫舰。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吉尔迪表示,“星座”级护卫舰装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和基线-10“宙斯盾”战斗系统,既可以独立行动,也可加入水面舰艇打击群的联合行动,将为美海军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美国海军夺取和保持海上优势。但是,濒海战斗舰每艘均价3.6亿美元,而预计取代它的“星座”级护卫舰,单舰价格已从前期预定的每艘6亿美元,暴涨到了如今的每艘11亿美元。为了多造新舰,美国海军不得不大量淘汰老舰。

    美海军濒海战斗舰尚在交付之中,大量的前期研发和生产经费已经投入。美国军方采取一边部署一边退役的做法,毫无疑问将缩短这型军舰从研发到退役的全过程。虽然说这将极大地降低投入与产出效益,但总算也是给国会和民众有了一个交代。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吴敏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飞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