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突破地点限制开展党建工作

北大考古人:把党支部建在考古队上-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2-05-23作者: 叶雨婷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有一个独特的口号:“支部建在考古队上。”

    1922年,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教学研究机构,历经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考古文博学院。20世纪50年代,北大考古专业率先开启了以探索性劳动教育与考古科研实践融为一体的野外实习。

    田野考古实习是高校考古专业的必修课,如何突破地点的限制开展党建工作呢?2005年,北大考古人探索提出了“把党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的党建创新举措。

    对于该院2019级博士生吴琪瑶来说,这句话贯穿了她7年的学习生活。

    2017年,她来到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实习,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周原临时党支部”的各项活动。

    “在我看来,在考古队上建立的支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吴琪瑶说,“一方面,支部中的师生党员在考古发掘中冲锋在前、不畏艰苦,让考古现场成为锤炼党性的战场,充分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风貌,令我深受感染;另一方面,党支部带领我们开展考古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探索出一条考古成果惠及社会的切实路径。”

    后来,吴琪瑶逐渐完成了从群众到党员身份的转变,并担任考古文博学院学生联合党支部书记。“这些党支部不仅延续了扎根田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吴琪瑶说。

    在学院里,党支部不仅打破了地点的限制,也打通了年级和专业。

    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的柴生芳生前是甘肃省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2014年,他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年仅45岁,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为纪念这位学长,2018年9月,“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成立。学生联合党支部合并了原来本、硕、博3个学生支部,成立两年来,对内打通了专业和年级的壁垒,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够更自由顺畅地互助互学;对外走入乡村,走入西部,走入各行各业,突出不同主题共建,不同内容共建,让加法发挥乘数效应。

    “联合党支部成员在柴生芳长眠的地方接受一场又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教育,这种教育是让我和同学们终生难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说。

    十几年来,北大考古人将党旗插在了河南淮阳平粮台,陕西宝鸡周原、周公庙,四川广汉三星堆,宁夏盐池张家场等多个重大考古遗址现场。他们在田野考古的同时,还深入当地中小学进行文物科普讲座,带领孩子们到考古现场亲手摸一摸文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积极为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培训,协助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制定保护方案和遗址规划方案;为地方教育捐资赠书,切实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振兴乡村的建设人才和后备力量……

    今年1月,2019级本科生王蕻荃刚刚转正成为党员。到达宁夏盐池的考古工地后,他和老师同学成立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临时党支部”,并同时成立团支部,推动党、团、班一体建设。

    在田野考古实习中,王蕻荃所在班有多名党员兼任学生干部和团支部委员,拉近了党团班距离、密切了党团班联系。他们还前往盐池县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等处参观学习,开展思政教育。

    “经历了田野考古实习与党支部的引导教育,我意识到,历史需要考古人发掘,过往有待考古人阐释,在此过程中,党员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王蕻荃说。

    陈建立表示,把支部建在考古队上是充分考虑考古专业师生的特殊性、结合专业特点孕育而生的一种党建方式。“我们的党建活动和传统的校园党建活动有明显不同。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要在考古地点同吃同住很长时间,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老师、学院党委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

    “把支部建在考古队上已经成了我们常态化的做法,只要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在的地方符合建党支部的条件,我们都会建立党支部。如今,这个做法也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的学习。”陈建立说,未来,学院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以党建引领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焦敏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