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筑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高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时常常引经据典,借用经史典籍中的华章佳句来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治理的现实问题。当谈到国家兴衰时,他借由《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表达,正义的一方才能获得支持,违背道义必将陷于孤立;当谈到国际交流时,他借由《荀子》中“法者,治之端也”强调,要厉行国际法治,反对恃强凌弱;当谈到人民群众时,他借由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劝诫,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当谈到前进道路时,他借由毛主席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阐明,只要坚定四个自信,无畏困难挑战,定能施展鲲鹏之志……赓续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因,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指引着我们迈向新征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熔铸于热血铺就的革命文化。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历史征程中,中华儿女形成了内涵丰富、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在浙江嘉兴一条游船上诞生了“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展现了“井冈山精神”;战略转移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历时两年、跨越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酝酿了“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在中共中央所在地涌现了“延安精神”……这些红色革命文化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排除内忧外患,从幼稚走向成熟,取得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在学习和借鉴中孕育新生,形成了契合时代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在实践上极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引领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