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亦君 先藕洁)今天上午,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时表示,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怀进鹏说,“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87.8%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 2”全覆盖,92%以上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88.3%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课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由原来的12.4万个压减至4932个,压减率96%,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至34个,压减率87.1%,绝大多数学生校外培训时长较“双减”前减少了50%以上。
怀进鹏介绍说,一年多来,“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学科类培训收费在政府指导价标准出台后平均下降4成以上;全国价格监测预警系统显示,非学科类培训价格总体平稳;广大教师更注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实“双减”作出积极贡献;“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盲目报班趋势得到扭转。
怀进鹏同时表示,“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难题还需破解,有机构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名义违规开班,隐蔽性强,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有机构表面关门闭店,实则转移到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隐秘地点违规开展培训等。
非学科类培训监管还存在短板。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行业属性突出,涉及多个部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机构底数尚未完全摸清,还存在监管盲区;部分地方部门协同不足,在资质审核、预收费监管等基础性工作上进展缓慢,没有形成治理合力等。
校内提质增效还存在差距。有的学校作业设计水平不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有的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够高,校外资源统筹不足,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等。
风险防范处置仍存在薄弱环节。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影响,各地校外教育培训断续停业,机构倒闭、人员失业、家长退费难等风险明显上升;一些地方对培训内容审核不到位,亟待规范管理。一些地方治理水平不高,执行方式简单粗暴,极易产生风险。
宣传引导工作效果还不够明显。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不科学,过度关注升学率,加剧了教育功利化倾向;社会用人导向仍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家长观念始终存在“怕吃亏”的心理,担心“我减你不减”,引导转变教育观念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