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朝阳120,最紧急的生命救援怎么派单-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2-29作者:刘世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贾立琦说话语速飞快。她自己也说不清这是不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也称“120”)工作11年形成的习惯。

在这场与奥密克戎变异株最猛烈的对抗中,120急救员成为最重要的生命摆渡人之一。但突如其来的感染高峰,也一度让拨打120的患者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在过去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说话快的贾立琦更快地奔跑在院前急救一线,即便是自己感染期间,或者是同车的护士不能到岗的状况下,几乎都没有停过。

她说,在这波疫情中,很多老人需要紧急救助,她会拼尽全力。

“拼尽全力”,是近期北京院前急救队伍里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对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来说,也希望调集最多的资源,来保障每一个紧急电话打进来后都能有反馈。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摄

近期,北京市扩容120接听调度席,增加急救车组,确保老百姓拨打的120电话能“接得起来”,救护车能“派得出去”。朝阳区等多个区还开始执行新政,由区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负责转运部分最需要紧急救助的患者。

陈琨说,区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以往不直接参与急救车辆的派单调度,由于近期全市派单量持续增加,为保障群众及时就医,北京市急救中心将接听的朝阳区120求助信息转接至辖区,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需对信息进行梳理,并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分级分类派单。

为确保单子接得住,朝阳区120将接听席位从过去的8个扩充至20个。陈琨说,别看20个席位,但需要“7×24”小时有人值守,这意味着要有100多人的团队轮番作战,才能确保电话能接得起来。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摄

在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挥大厅,有一组紧急接听席,约十位接听人员需要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标注星号”传递来的危重症患者信息进行核实,再以最快的速度派车。

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佟敬说,紧急接听席要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安抚,并对有可能前期采取的简单处置进行指导。

除了接听席扩容外,救护车辆也比前期有更多的投运。以朝阳区为例,全区150辆抢救型救护车已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北京市也有不少爱心车队参与到急救转运中,这些车辆并不配备急救设备或人员,只承担运送任务,有的可能会配担架工。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摄

佟敬说,在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中,接听席也会更加详尽地了解,患者是否需要呼吸机、是否需要现场急救,如果只是由于患者行动不便,需要有人搭把手送至医院,那么就会将派车任务转派至爱心车队,把抢救型救护车的资源配给最需要的患者。

通常,一辆抢救型救护车配备一名急救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和一名担架工。贾立琦说,司机和担架工也需要进行过急救培训,关键时刻要能搭把手。

陈琨说,为了满足一车四人的标配,近期,朝阳区集结了千余名医护,编为314个救护组,承担紧急救护职责。这千余名医护人员来自辖区各类医疗机构:区属卫生服务中心、6家区属医疗机构和辖区内民营诊所。驻区的市级医疗机构也支援了部分医护人员。

鉴于院前急救有一定的专业性,朝阳区120还为近期集结的各类医疗力量配备了“后援团”,对外出执行院前急救的医护进行“远程”助力。

近7日来,朝阳区120的日均出车辆都突破千次。陈琨说,尽管有的患者拨打120后还需要等待,但朝阳区120目前已能实现“日清零”,而且“日清零”的时间越来越早。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救护车做出车准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摄

值班期间,贾立琦一个班得出十多趟车,几乎填满了24小时。一趟都得一两个小时,她说,路上的时间可能就一二十分钟,但现场急救需要花的时间比较多。

作为首位院前急救“朝阳工匠”称号的获得者,岗位能手贾立琦说,希望自己能再快一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9日电

责任编辑:齐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