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湾区 香港青年离梦想更近-澳门凯发

更多的机会 更大的舞台 更好的发挥空间

中国青年报  |  2021-10-29作者:王林 刘芳

    2017年,梦想成为工程师的香港青年赵伟一头扎进大湾区,进入中国建筑集团实习。在深圳前海参与一些工程项目后,他感觉踏入了一片新天地,“内地的建筑工程领域广阔,年轻人机会更多,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大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水平先进,很多重大项目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也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如今,23岁的赵伟已是见过不少世面的见习工程师,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介绍,全球前10座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7席。在机场、高铁站、桥梁隧道、体育场馆等工程建造领域,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像赵伟一样的香港青年,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在其中如鱼得水般成长,既为“中国高度”添砖加瓦,也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会成为互通互联的桥梁”

    27岁的香港姑娘郑媛文说的普通话带点京腔,那是她在北京求学时学会的。2012年,郑媛文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学,同时还申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亲戚当时都觉得留在香港读书就蛮好,可是妈妈鼓励我去北京读书。在她看来,祖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我应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

    在北京学习7年,郑媛文结交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也去上海、贵州、江苏等多地探访。“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几乎被重塑了。”2019年硕士毕业时,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郑媛文决心留在大湾区工作,在她看来,“这个规划有坚实的基础和无限的生命力”。

    通过校园招聘,郑媛文加入了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国际”),这是港澳地区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建商和驻港央企之一。作为“海之子”管培生的郑媛文先后从事过人力资源、营销规划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又参与了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和香港亚洲博览馆社区治疗设施的建设。

    在工程建筑等领域,很多香港青年都能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中国建筑国际计划每年在香港新增招聘1000名员工,并特别面向香港青年人才实施“双百计划”,每年至少为香港大专院校毕业生提供100个大湾区就业岗位,每年至少为香港在校生提供100个大湾区实习及参观交流机会,并在招聘和实习参观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工作。

    中国建筑国际副总裁罗海川表示,受疫情影响,香港经济及就业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为了让香港青年实现职业抱负,找到参与祖国建设的路径与平台,集团在今年年初有针对性地推出“双百计划”,率先释放接收大量香港青年毕业生的信号。

    在内地求学的经历让郑媛文很快适应了深港两地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年轻人,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勇敢地去拥抱大湾区的机遇。我觉得我们会成为一个桥梁——互通互联的桥梁”。

    跨过深圳河,那里有更大的舞台

    去大湾区,也是90后香港青年黄俊杰的计划。从香港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在香港的建筑行业工作了近10年。但工作时间越久,他越觉得“大湾区的发展机会是多于香港的”,跟身边的年轻人一聊,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觉。

    2019年,中国建筑国际在香港招聘,黄俊杰投了简历,之后顺利入职,还参与了该集团承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当时最吸引我的应该是集团正在做的项目很多都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而且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项目。”

    今年年初,中国建筑国际推出“前海体验计划”,选派各年龄段的香港员工赴大湾区体验工作和生活。黄俊杰心中的大湾区之梦再次被点亮,他主动申请到深圳工作。他告诉记者,每次到深圳都觉得这里“一天一个样”,几乎每个区都在建设新的地铁、商超和写字楼。日新月异的“深圳速度”,给黄俊杰这样的香港年轻人太多震撼。

    没过多久,他就来到中国建筑国际在深圳中标的工程项目工作,成为一名技术负责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给他带来了更多冲击,“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有更多开放和包容的氛围,在这里,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发挥空间”。

    在深圳,黄俊杰迎来了全新的职业挑战,但他发现,与政府部门、施工业主的沟通非常顺畅。“他们非常开放包容,这也让我感到更有信心,可以放手去干。”

    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被深圳、大湾区的独特魅力吸引,他们跨过深圳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据中国建筑国际行政总裁张海鹏介绍,“十四五”期间,集团计划派遣1000名香港员工跨过深圳河,到内地工作生活,促进香港专业人才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他希望,这样可以为香港的美好明天提供动能。

    罗海川表示,实施“千人过河”计划最初的考虑是为香港年轻人提供持续有吸引力的平台,让有潜质、有志向的香港专业人士和青年人才可以自愿申请前往大湾区工作3-5年或短期轮岗交流,然后回到香港。“他们将成为高素质、视野开阔、了解国家发展大局的爱国爱港建设人才,形成对香港建造业发展有影响力的中坚力量。”

    在大湾区,离梦想更近一步

    看到黄俊杰在深圳河的另一边施展抱负,朋友会向他打听大湾区的工作机会和环境。最近,他们讨论最多的是与深圳隔河相望的香港北部都会区。

    前不久,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将香港北部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这片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会是香港融入大湾区的最前沿。对此,黄俊杰有自己的判断:“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香港年轻人选择在北部都会区安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伟也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年轻人未来的新去向,“青年如果对大湾区感到陌生或者不适应,可以到那里发展,那里离深圳更近,也会有无限的机遇”。

    赵伟曾在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参与飞机维修培训,但香港的航空业受到疫情冲击,不少航空工程师面临失业危机,有的航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内地的航空业已逐步恢复运营,还新成立了一家大湾区航空公司,许多工作机会在向香港的从业者招手。

    “中国建造天地广阔,大有可为。”10月25日,肖绪文在“大国建造·筑梦未来”校园报告会首场活动上说。在他看来,未来中国建造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在工程减碳用碳、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新型装配体系开发等方面,加强科技研发与实践探索。对于香港青年而言,这都是机遇。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孙庆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