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请回答-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2-12-31

  从小到大,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在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明天会更好吗?

  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年轻人希望找到对应的答案,也有各自现身说法的“回答”。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着许多年轻网友,他们葆有对学习的热情,喜欢深度阅读和思考,乐于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理性看待世界变化。思辨力、求知欲、好奇心,也是当代青年群体身上的鲜明特质。

  青年发问,青年作答,青年人寻求向上向善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用行动展示人生“向上的答案”。通过与知乎合作,我们用问与答的形式,串联起青年人的问题和答案,让年轻的心灵靠得更近,让大家对未来与远方的想象更加清晰。

  2023,我们相互陪伴,慢慢变好!

  ---------------

  这几年 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卫小妖

  这几年感觉过得特别快,总觉得好像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回忆,但是等我去看手机里的相册,发现里面有上千张记录着这两年一日三餐的各种美食图片。这些又提醒着我:日子是一天天充实过来的。

  我一直觉得美食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很多时候,我们想念一顿饭,想念一种美味,不单单是因为食物本身,更是因为和你一起吃过那顿饭的人,因为那段一起度过的时光,和让每个人魂牵梦萦的乡愁。

  2020年之前,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在家吃饭,基本都是在外出差,在外吃饭。疫情这几年,我有了更多居家做饭的时间,下馆子的次数少了很多,但这不会改变我对于各种美食的探索和尝试。比如,今年年初,我自己在家第一次尝试洛阳自唐朝流传下来的水席中,最有名的那道“牡丹燕菜”。它的主要原料其实就是最普通的白萝卜,将萝卜切成细丝裹满绿豆淀粉后,经过反复晾晒、反复蒸,最后搭配其他食材上锅蒸。食材吸满高汤的汤汁后,口感就像燕窝一样顺滑q弹,非常神奇也很美味。

  看朋友圈或者家庭群、同学群等,会发现大家这两年烧菜做大餐的兴致都高涨起来了。很多之前不怎么做饭的朋友,也纷纷开始在家里捣鼓美食,这也是这两年大家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乐趣不仅仅在于做菜本身。这几年,遇到出门买菜不太方便的时候,我会试着自己在家里水培蔬菜,种葱、种香菜等,相信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记忆。那感觉,就像是以前风靡的“开心农场”线下版,让人乐此不疲。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水培洋葱长出来的芽又像蒜苗又像葱,是给饭菜调味的理想原料;黄豆可以发豆芽,成功率很高……其实,很多时候种出来的菜还不够家里吃一顿的,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每天多了很多期待和小惊喜,也给了平淡生活一抹绿色的希望与宽慰。

  疫情这几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都或多或少被影响着,改变着。

  自17岁高中毕业后到北京读书,到大学毕业、工作和成家,我和父母一起吃饭的时间少之又少。去年年底,我带宝宝回老家过年,之后因为疫情下我可以居家办公,就选择了留在老家。比起之前待过的大城市,老家的生活节奏明显慢了很多。在这里,我除了在家做饭吃,天气好的时候也会带上宝宝,和父母一起到户外露营、野餐。可能这也是疫情下,这两年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一种生活方式——远离城市人群,亲近大自然,享受慢生活。每次,我爸都会提前准备很多半成品,比如烤串、卷饼、卤菜卤肉,还有饮品、切好的水果等,仪式感比我还足,这些都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爸妈带我到洛河边郊游的时光,相信等我的女儿长大,她的记忆中也会有这么一段彩色的美好回忆。

  这两年,虽然亲戚朋友间走动、见面没有之前那么多,但每次刷朋友圈,看看大家都吃了什么,都很像小时候那种街坊邻里串门打招呼的情景。其实,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烟火气从没有消失和减弱,只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呈现方式。我们一直说“美食最抚人心”,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经历什么跌宕起伏,只要能坚持每天好好吃饭,好好生活,那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

  那些相信自己才华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浙三爷

  我做着一份让很多人憧憬的工作,那就是写作。

  小时候,我虽然喜欢写作,但读书成绩并不好,读完初中以后就辍学了。身为一个无良好家境、无学历、无人脉的“三无”人员,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我做过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车间工人、打包工、饭店厨师、服装导购、外卖员等。

  我记不清多少次寒冬酷暑,我或是守候在炎热的锅炉旁熬酱料,或是在寒冷刺骨的车间里做零件,或是在雨雪交加的夜晚马路上送外卖。那时候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买一台电脑,然后开始写作。

  当我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我就去买了张无线网卡。那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位于深山老林里,山村中没有网络。我每天写好了稿子,就抱着笔记本电脑,走很远的山路,到山外面去,然后坐在村外的马路边或桥梁下,连接上只有十几kb网速的互联网,上传我的作品。

  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哪怕是刮风下雨,也要打一把伞,把电脑紧紧抱在怀里,哪怕自己被淋透了,也不能让电脑进水。因为我知道:自己怀里不只是一台简单的数字产品,而是全世界。虽然我身处小山村,它却能把我的作品传遍天下,让1000人、1万人,甚至100万人阅读到我的心血之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的作品在全网突破10亿阅读,尤其是我在知乎创作的《时空缉凶》,获得了几十万条读者的评论,也让这部作品数次登上热榜。看到那么多人喜欢,我写得也很幸福,这个故事以抨击罪恶为出发点,代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引发了读者们的共鸣。许多人告诉我,他们会因作品里的罪恶而感到愤怒,也会为了可怜的受害者流泪,看完后会更加期待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还有很多读者说,我的文字带给了他们力量。每当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起我的作品,哪怕拖着疲惫的身躯,也会继续骄傲地战斗,勇敢地生活。我们明明是素不相识的人,却在那一刻,产生了灵魂的共鸣。

  这就是如今的时代,无论我们身处何处,只要我们是金子,谁也掩盖不了我们的光芒。现实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些宝妈喜欢分享孩子的健康食谱,起初只是分享着好玩,久而久之有了粉丝群体,就成了美食博主,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些学霸喜欢讲历史,研究古今中外的典故,后来还出现在了媒体访谈节目上;还有一些人热爱分享自己的宠物日常,喜欢给小动物们编写剧本和配音,也吸引了许多关注……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宛如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呼唤着我们,鼓励我们乘上名为“才华”的一个个小船。也许它刚开始还很弱小,你会担心它承受不起风吹雨打,可当你在大海上航行,经历了风雨之后,就有机会一步步让自己的小船不断壮大。

  朋友们,才华的市场永远不会饱和,因为没有任何人能掩盖你的光芒。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去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芒。最后,时间会给你的坚持和热爱以回答。

  ---------------

  怎样看待现在的大流行

  极萨学院冷哲

  距离2020年3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经快有3年了。这期间,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因为疫情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们不禁要问,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以及未来还会遇到这样的大流行吗?

  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我讲两个例子: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黑死病。

  2016年,我去北欧做过一次生命科学的访问,在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质遗传学中心主任艾斯克教授交流时,他聊起过一个曾经让他很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原始部落会突然的消失?

  考古的结果显示,一个地方的原始部落,经常发生突然消失的情况,而且不是个例。为此,考古学家推测过很多可能的原因,比如战争,饥荒或者其他可能。

  最后,艾斯克的研究团从2800年-5000年前的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牙齿dna中找到了最古老的鼠疫耶尔森氏菌,这种细菌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死病的前身,只是当年的鼠疫耶尔森氏菌,还没有足够的杀伤力和传播能力,只能造成一些部落的消失。直到鼠疫耶尔森氏菌获得了ymt基因,开始能感染跳蚤,才逐步演变成了黑死病。

  后来,黑死病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2亿人死亡,在黑死病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60%的人死于黑死病。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瘟疫间接塑造了现代的人类社会。而直到现在,黑死病,或者说鼠疫并没有彻底消失,比如在我们国家,鼠疫仍然是法定的甲类传染病中“唯二”的成员。

  如果说黑死病的例子,距离我们还比较遥远的话,那接下来这个例子就更近一些,它就是1918年大流感。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强度和速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感染了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约5亿人)。可以说,瘟疫从未离我们而去,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系统地监控流感病毒的变化趋势,以便提早做出预报。

  那在未来,我们还会遇到新的未知传染病的威胁吗?为了应对这种随时都会袭来的威胁,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好、更快地去发展我们的生命科学技术,找到更多更好抵抗瘟疫的手段。

  在与瘟疫搏杀的过程中,相比于过去,我们的生命科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检测、预防和治疗三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是检测,我们现在采用核酸检测技术,也是我们防疫措施中“四早”的最重要的基础。假设没有这项技术,都需要等患者病情发作后才能进行区分,那就怕没有办法控制住疫情的传播。

  其次是预防,这可以说是人类在千百年中与瘟疫的博弈中,最重要的成就了。以天花疫苗为例,它让我们在地球上根除了天花病毒。

  最后是药物。还来说黑死病,1935年,人类终于发现了治疗鼠疫的第一款药物——磺胺。而在接下来的10年中,抗生素登场,尤其是链霉素出现,让链霉素 磺胺成为治疗鼠疫的一线用药。

  在与瘟疫的对抗中,人类也慢慢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无论是医学水平,还是社会组织形态,甚至包括我们对疫情的认识,都在不断进步和优化。

  无论是黑死病、大流感还是新冠病毒,关键是要能找到科学应对的方法。 我们不必感到害怕,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战胜病毒,恢复正常生活。

  ---------------

  当年轻人说躺平的时候 他们在说什么

  小红拖拉机

  面对“年轻人真躺平了吗?”的灵魂拷问,本来,我想说作为年轻人,我们是没有躺平的,但我又怕年轻人不想让我代表,所以我就讲讲,作为hr和职场旁观者,我看到的职场年轻人,是在躺平和内卷中,如何作出选择的。

  我问办公室最年轻的新人,也是今年刚毕业的小赵,我说你为什么还在加班,为啥不躺平?

  他说,想要享受躺平的安稳,就得承受躺平的寡淡,没收入没消费,躺着有啥意思?

  所以你看,年轻人应该是爱表达,但真主动躺平,恐怕是没有的。而且,看一个人是怎样的,不要看他嘴上怎么说,要看他行动上怎么做。比如,网上呼吁大家躺平的公号文章和短视频,可能都是某些95后、00后的创作者,通宵赶出来“热气腾腾”地放送。

  那为啥年轻人喜欢说自己躺平呢?

  当有人说不想努力,咱们得反过来想想,有没有可能是职场出了问题?关于什么是好工作,年轻人“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要更开心、更高效率地做更有价值的事。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关系是老板员工双赢。不过,双赢时常比较稀缺,所以,实现不了良好的职场关系,不如躺平一下。

  其实,职场上有个悖论,就是吵着要离职的人往往留到最后,真正离职的人往往一声不吭,这同样适用于躺平这件事。年轻人把躺平作为备选项,喊着躺平,说明年轻人不甘做职场工具人,对职业、生活和人生,有着更高而还没实现的追求。

  躺平不应该是没有对抗生活的勇气时,选择性逃避;而应该作为累了困了时的一种充电和蓄力。

  以我的观察,年轻人口头上所谓躺平,最常见有两种形式:

  一是被动式躺平。

  比如,许多人会因为工作产生倦怠感、无助感,这可能是因为工作、人际方法不当导致的,所以想躺平一下,暂时度过这段时间,慢慢恢复工作状态。还有就是逃离不适的环境,比如我认识一个在培训公司工作的运营,因为老板管理比较缺乏技巧和耐心,对员工粗暴,她就从公司离职,做起自己擅长的内容创作,在几个互联网平台风生水起。

  这样的被动式躺平,是临时性、被动性的,躺平是为了充电。

  二是名义式躺平。

  最典型的是,年轻人在职读研、读mba的比例,比以往都多了很多,年轻人意识到工作上的内耗不愉快,不如读书充电来得更快。同时,年轻人开始追求斜杠青年,搞副业的越来越多,比如自媒体运营、网络主播、撰稿人、摄影师等副业。

  这种躺平叫名义性躺平,嘴上喊着躺平完全只是作为情绪宣泄。

  我看到的年轻人所谓的躺平,是不想被别人带着节奏,被动地成为职场工具人。年轻人追求的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不是不愿意卷,是不愿意卷得没有意义。而社会之所以关注他们,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职场新人身份。换句话说,因为他们是新来的,还不遵守潜规则,所以才格外被关注。

  几乎每一代年轻人,都被这样关注过,都曾被说成是“垮掉的一代”,或被电脑、互联网毁掉的一代,然而,时代在变化着,一代代人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却没有哪一代人真的垮掉。

  所以你看,我们以为年轻人太娇气,年轻人觉得我们太较真,明明就只是抱怨,咋还能当真呢?

  ---------------

  租来的房子如何成为“家”

  小原嘉-嘉嘉

  当我从大学校园的象牙塔走出来,准备步入社会的那一刻,满怀憧憬的是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一间明亮宽敞的屋子……但当我真正拎着行李箱、走出深圳北站的高铁车厢时,现实对我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寄宿在青年旅社的多人间开始找工作,面试的几家意向公司迟迟没有收到offer,科技园附近的房子也只租得起城中村不到10平方米的小单间,这些重重打击伴随着焦虑和压力而来。

  做不完的工作、无法达到的自我预期、周遭的不如意,尝试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也接受平凡普通的自己,找到与压力共处的平衡点,不要被遇到的挫折剥夺了眼里的光芒,始终如一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打怪升级路上打败大boss的秘诀。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可不是租来的。我那千元月租的10平方米小单间,虽然破旧拥挤完全不及预期,但改造下应该能变成一个温馨的小家。再小的落脚点,我都想用心去经营它,10平方米小房间里透出的点点微光,也是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获得的难能可贵的归属感。

  面对墙壁泛黄、家具老旧、拥挤不堪的城中村单间,拿着扣完房租和生活费后仅剩的几百块钱,我开始了对出租屋的改造。

  请不起贴墙纸的工人师傅,我就和邻居借来梯子自己贴墙纸,足足贴了1个周末才贴完,肩膀肌肉的酸痛直到一周后才完全消解。买不起全新的家具,就跑遍周围1公里所有的旧货市场,和老板硬生生讲价,把一张实木椅子从50元砍到30元,再用喷漆喷成北欧米白色,最后这张椅子一直用了3年。想在小房间里有更多娱乐消遣的空间,于是学着设计师给家里做动静分区、动线规划、收纳设计,最后8平方米竟然合理规划出了沙发区和睡觉区!

  工作第五年,我和老公组建了小家庭,换到了更大的50平老小区,这次不贴墙纸了,两个人看着网上的教学视频,给出租屋刷了崭新的墙漆。还领养了2只可爱的猫咪,过上了一屋两人两猫三餐四季的小日子,这是我来到深圳这所城市,再一次对“家”有了更立体而完整的体验。

  结束完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到被我们布置得很是温馨的出租屋里,两只猫咪会一边叫唤着一边迎上来蹭蹭脑袋,打开灯光,照亮的不只是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盒子,还有我们动手布置这个家的每一处回忆:墙上挂着的装饰画、精心收拾的植物角飘窗、角落里装点的圣诞树……这些曾经被用心打理的细节,会在疲惫迷茫的时候,无形中带给我们一股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有人觉得辛辛苦苦改造布置,最后还不是便宜了房东,出租屋不是自己的家,所以能将就就将就,间接降低了生活质量。这实际上是把“出租屋”和“家”的关系放在了不对等的位置,反倒成了给予自我更多幸福感的一种桎梏。当我们在布置出租屋,这份用心经营后产生的幸福感,是居住在其中的自己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而不是每月定时收房租的房东能感受的。

  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或许怀揣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用心经营好我们的小日子,可以重新找回生活的秩序感。请继续保持热爱,向即将到来的2023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吧!

责任编辑:郭韶明,杨杰,陈卓,王国强,宁迪,黄冲,李峥苨,孔斯琪,任冠青,邹艳娟,张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