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驻村干部:“我永远是他们的北京儿子”-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1-08-31作者:李晨赫 张均斌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这些年,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非雷村解决了饮用水不达标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云浮市税务局原驻村干部邓水强前不久回了趟非雷村,一位双目失明的村民路过,听见他的声音,疾步走来,大声说道:“这是给我们吃水那个人”。

    今年6月,新疆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克青孜村出了第一个保送研究生。得益于第九批援疆干部邵祥理的帮助,克青孜村现在已是周边村镇里教学条件最好的村庄。为感谢邵祥理对自己的帮助,这名保送的学生特意写了一封信,“您一直跟我说‘有什么困难给我说,我帮你解决’,每次听到都充满希望”。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我国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2021年,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从2013年到2020年年底,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协力啃下了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骨头”。

    8月30日,在做客中国青年报·三面财经直播间时,听着邓水强、邵祥理的驻村故事,农业农村发展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王艳华感慨:“他们的努力使农村贫困地区的面貌真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艳华说,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同志,将原单位、原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甚至是产销渠道带到了贫困地区,还有许多同志通过自己和原单位的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引资金、引项目、建渠道、引人才,帮助贫困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小康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正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共同富裕之路。

    那么,在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如何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呢?

    “没有产业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致富是不可能实现的。”王艳华说,在脱贫攻坚战期间,国家倾注大量心血培育贫困地区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离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相比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产业总体上还是存在着产业小、规模散、龙头企业弱、产业体系不健全这一系列的问题。”王艳华指出,在未来5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时期,重点应考虑如何建立自我发展能力,自主应对市场竞争。

    具体来说,王艳华建议,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结合消费需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强特色,发挥长处;二是做大规模,产业整合运作;三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现代产业要建立产品质量体系、产品高质量标准,打造品牌体系,同时延伸产业链,例如围绕农业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业、传统文化产业等,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做大做强。”王艳华指出,产业想真正做大做强,对这些地区的冷链、交通、物流等要求很高,必须进一步提升短板。

    如今,中央已经发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又一批驻村干部和工作队已经奔赴在路上。

    邵祥理在寄语接续奋斗的干部时,说了一段平实的话:第一是要保重身体,吃好睡好。驻村工作非常辛苦,先吃一顿饱饭,睡一个好觉,然后才能好好地开展工作。第二是多跟家人联系,许多驻村工作队员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不能回家一趟,要力所能及地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多跟家里人联系,他们也很不容易,夫人难、先生难、孩子也难。第三是在工作中多倾听群众意愿和呼声,作决策、开展行动要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结合群众实际和工作实际,多方发力,做好工作。

    2020年,援疆两年半后,邵祥理顺利地帮助克青孜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完成第九批援疆的任务后,他决定在新疆再干3年,为乡村振兴出一分力,“那里有我最亲的人,我永远是他们的北京儿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 张均斌

责任编辑:潘圆,王聪聪,宁迪,王国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