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32岁 300多个日夜的创新与突破

“天鲲二号”背后 青年军逐梦星河-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  |  2022-03-31作者:邱晨辉 陈静

    3月29日下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天鲲二号”卫星由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就在前不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迎来5周岁生日。“天鲲一号”拓展了我国小型低轨通用卫星平台型谱。而“天鲲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则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卫星研制能力的日趋成熟,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

    技术指标要求高,新技术、新产品多,是“天鲲二号”卫星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也是项目团队必须攻克的技术难点。

    “天鲲二号”卫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2岁,35周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他们没有双休日是常态,加班到凌晨是常态,方案迭代优化再优化也是常态。

    为了确保飞行可靠性,这个年轻的团队在300多个日夜里进行了150多类项目的测试,覆盖了卫星在轨全生命周期的各项试验动作,为卫星后续的在轨飞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天鲲二号”卫星项目总指挥袁伟告诉记者,进入太空新时代,小卫星以重量体积小、功能密度高、能以更低成本完成多项复杂空间任务的优势,在科研、国防、民用商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鲲二号’卫星是该领域又一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能够满足空间科学探测、在轨服务、新技术验证等多样化复杂任务的功能需求,有效提升小卫星空间多任务适应能力。”袁伟说。

    据他介绍,“天鲲二号”卫星继承了“天鲲一号”卫星高功能密度的特点,同时具有更低成本、更小型化的特点。卫星尺寸很小,整体质量不到90公斤。

    “小小的‘身躯’,却是当之无愧的‘多面手’,能完成以往300到500公斤传统卫星干的活儿。”卫星项目总师陈总说。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团队在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与突破:攻克了新型姿轨控算法、多功能柔性包覆材料、计算光学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其中多功能包覆材料属于国内首创。秉承着“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理念,团队坚持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为了验证材料可靠性,开展全尺寸实物试验,通过近50次的反复测试与优化,达到了试验要求。

    袁伟认为,“天鲲二号”卫星的成功不仅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积累了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卫星研制经验,还培养锻炼了一批具备实战经验的航天队伍。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为了避免因隔离耽误项目进度,团队成员选择乘坐汽车往返于相距1000多公里的试验两地,经过十几个小时抵达后便争分夺秒开展试验,随后又马不停蹄返回。仅9人的队伍,北京-西安-渭南三地协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虽然任务很重,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攻克难关的成就感,让人很感动!”团队成员夏开心说。

    团队在成立之初,便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结合当下年轻人学历高、思想活跃的特点,利用组织生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学习科学家精神、航天精神。从立项申请到总体设计,从载荷研制到卫星运行,无不倾注团队的心血,无处不见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的科学家精神早已成为他们的“团魂”。

    “我们有信心,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迎接我们空间领域的鲲鹏之变。”袁伟说。探索星河,驭梦而行,这些仰望星空的空间人,秉承初心,正用行动探索着中国的星河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陈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焦敏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