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这张照片令人泪目—— “手捧战机就像捧着自己的孩子”-澳门凯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1-03作者:吴晓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这张照片令人感动泪目——顾老手捧战机就像捧着自己的孩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2021年1月的一天,阳光柔和,摄影师给顾老拍了一张照片:镜头中,他身姿前倾,手中捧着一架歼击机模型,眼神中有种穿透时空的力量,淡然若菊中自带强大气场。

有人看了这张照片感动泪目,说顾老手捧战机就像捧着自己的孩子。

这位今年91岁的老人就是顾诵芬,作为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他航空报国70年,亲手捧出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初教6、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歼8ⅱ……他同时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开创者,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他逐梦蓝天70载,实现了自己立下的诤诤誓言——“只有将天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再任人欺凌”。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生与祖国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三十年代,顾诵芬出生于江苏的一户书香世家。时隔70多年,他忘不了那个被炸弹惊醒的早上:“1937年7月28日那天,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轰炸机就从我们家上空飞过,连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

10岁的时候,顾诵芬第一次得到了一个飞机模型,可惜堂叔送给他的这个生日礼物,很快就撞坏了。父亲带他去上海一家外国人开的店里买了一个更坚固的,飞了几次也坏了。顾诵芬开始琢磨自己动手修理,一来二去学会了做航模。

航模是顾诵芬儿时最好的玩伴。

1951年,顾诵芬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毕业,他的事业也从修飞机开始。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难时刻,党中央做出重大决定,国家拿出“60亿斤小米”建设航空工业,航空工业局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

那一年,服从国家形势与安排,顾诵芬远离家乡北上沈阳,维修抗美援朝战伤的飞机。从那时起,21岁的顾诵芬就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5年后,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创建,顾诵芬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梦想随之起步。

设计室仅有100多人,且多数人是中专毕业,设计所需相关资料和设备极其缺乏。在临时挤出的几间办公室中,这群平均年龄22岁的年轻人,在设计室主任徐舜寿和副主任黄志千的带领下,几乎从零开始研制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

歼教1的设计者是无名英雄

顾诵芬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

喷气飞机的特点是要用两侧进气,让出机头来放雷达。担任气动组组长的顾诵芬负责气动布局设计任务。这对于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找到北航图书馆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刊上登的一篇总结进气道设计的文章,为此专门赶到北京,借了辆自行车,每天晚上跑北航。当时没有复印机,他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把有关的图都描下来。就这样在没有路灯的土路上跑了一个星期,最后才发现自行车前叉已经颠裂,就要断了!

当时,顾诵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会推力不足。如何验证,顾诵芬和同事费尽了脑筋。大家找来医务所的废针管,把不锈钢的很细的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那个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拿下了这个实验”。

硬是靠着这些自创的土办法,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研制,歼教1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试飞成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说,“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闯出中国航空自行研发战斗机的新路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顾诵芬“匍匐前进”带领团队坚持奋战,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算‘连滚带爬’也要把飞机搞出个样子”。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可当大家赶去庆祝的时候,顾诵芬却悄悄离开了人群。

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据试飞员反映,当飞机在跨声速飞行时存在严重抖振,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行驶,问题亟待解决!

顾诵芬亲自“上天”勘察。

1969年的夏天,沈阳某试飞机场上空,一连3天都能看见两架飞机等速飞行,间距只有10米,场面惊心动魄。无人知晓的是,紧跟着歼8试验机的歼教6飞机中,除了飞行员,还有一位特殊的乘客。

原来,为了查出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顾诵芬在垂直尾翼上贴上毛线,因为当时没有好的照相机,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乘歼教6飞机上天,跟在试验飞机后面用望远镜观察。

那三天,顾诵芬瞒着家人,每天骑自行车来到机场,在飞机上进行近距离观测,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抖振问题迎刃而解。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

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型号总设计师,他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4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军方评价,歼8ⅱ飞机是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歼击机中最高档的机种,对改善空军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成为当时空海军的核心装备。2000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砥砺前行,奋斗不息,顾诵芬带领团队闯出一条中国航空自行研发战斗机的新路。

工作中的顾诵芬。

很多人记得,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会那天,大家聚在厂里的干部食堂吃了一顿团圆饭,平时不喝酒的顾诵芬喝醉了,那天他用的是大碗。 

心怀国之大者,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来到北京北苑一个略显陈旧的办公室,如同步入一座“书的森林”,年逾九旬的顾诵芬时常是“早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在这里,他能记得每一本书的位置,记得起每一本书的内容,“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顾诵芬在操纵系统试验。

出生于书香门第,顾诵芬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由于他博学强记,大家都叫他“活图书馆”。1965年毕业的清华大学高材生孙卿记得,第一次听顾总讲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串长长的、复杂的气动力数学公式,完全凭记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说:“在跟踪国际航空科技发展、重视掌握国外技术资料方面,从顾总这里,我悟出做一个总设计师,必须掌握国外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才能满足国防安全和军方的需要。”

顾诵芬十分重视年轻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经常有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说,“有顾总在场,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年轻人听他说得最多的是要“多读书”,要“树立革命理想信念”。在顾诵芬看来,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令年轻人最为感佩的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贯穿顾老的一生,纯粹而坚定。有不少航空院校的年轻人,听了顾老的演讲,立志投身航空事业。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是父辈对顾诵芬的希冀。“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是众人对顾诵芬的赞颂。而顾诵芬对自己却有着这样质朴而谦逊的评价:“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责任编辑:崔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