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篇关于新冠阳性感染者求职艰难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引发关注。“没钱住旅馆”“找不到工作”“招工不要阳过的”……“历史有阳”打工人的艰辛生活,有没有救赎之道?
最近这一周,不少媒体也在关注阳性感染者康复后的命运。《新闻晨报》报道,上海有阳性康复者发现,无论在微信兼职群还是去中介公司现场找工作,不少企业都表示“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不要”。
更早一些,大江东工作室曾连续刊登报道《善待62万曾经感染的兄弟姐妹,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拨通了100位“复阳”者电话……》,呼吁关注阳性感染者的命运,并多次援引相关专家意见指出,感染者康复后以及所谓“复阳者”,“没有再造成疫情的传播和感染”。
然而,由于“复阳”问题成为悬在感染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新冠阳性康复者遇到的就业歧视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我市各部门、各单位都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一视同仁地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不得歧视。社会各界应该对新冠阳性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11日下午,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的话,明确、温柔、有力量。
大江东工作室试图探讨,既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为什么有的企业还要将“历史有阳”的人拒之门外?如何切实破解针对曾经的感染者的招工歧视?
“找工作”是许多阳性康复者的当务之急
6月初,大江东工作室做过一次抽样调查,拨通了100位“复阳”者电话,发现其中有59人的年龄在40岁至60岁之间,是劳务市场上的主力就业人群。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制造、快递、家政、餐饮等劳动力密集、人员流动性高的行业;大多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进入求职公司,在劳务关系上和中介公司签署合同。手停口停的他们,疫情期间还经历了服务店铺倒闭、被解雇、拖欠工资等焦心的情况。“找工作”是很多出舱人员的当务之急。
在大江东工作室调查的样本人群中,从事快递、网约车、家政等行业的阳性康复者普遍已顺利复工。6月以来,上海的快递、出行交通等行业经历了恢复、爬坡的阶段,骤然增加的订单和市场需求,推动此类复工企业尽量扩大招工范围。
6月1日以后,大量上班族重返岗位。
从大江东工作室电话回访看,对阳性康复者的就业歧视,主要出现在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以及工作空间较为封闭的仓库分拣员等行业。甚至就算没有“阳过”,个别企业连在方舱做过志愿者的也不招。还有企业虽然没有写明要求“历史无阳”,但在实际应聘过程中,会要求查看应聘者两个月以来的个人核酸报告。
有些阳性康复者在职场上遭遇了隐形歧视。在浦东陆家嘴上班的小程原本6月有一场重要会议,她为此也作了很多准备,结果临时通知她,由于她曾“阳”过,不能去参会。虽然6月1日以后小程如常上班,但那种“打入另册”的感觉如影随形。也有网友发帖称,公司曾委婉地劝自己暂缓上班,后来因为业务量增多实在忙不过来,公司才同意自己继续上班。
发现有“阳”整条产线停产,经济损失让企业难以承受
然而,企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5月底以来,大江东工作室走访过2万人的钢铁厂、4000人的整车厂,员工逾千的拉链厂、食品厂等多个门类的大、中型工厂,倾听各家企业叙说复工复产之路。
这些工厂在防疫措施上普遍较为严格,防疫“手势”高于市级层面规定。例如,6月1日开始,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但记者走访的这些企业均处于严格的闭环管理中,基本上到6月下旬才恢复正常的2班倒或3班倒。
有的企业不仅在厂区门口设置了场所码,而且在每个车间、厕所、食堂、行政楼都设置了场所码;产线班组划分为最小人数,在最小单元格内活动,严格记录行走轨迹。有的工厂为员工落实点对点闭环酒店,协调核酸检测点,付出较高运营成本;对任何外来人员“严防死守”、慎之又慎……
疫情期间,一家闭环生产的企业,员工睡在车间帐篷里。
“主要还是害怕阳性康复者‘复阳’,与‘单打独斗’的快递员和网约车司机比起来,工厂一旦发现一例阳性,有可能整条产线甚至整个厂区停产。企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不敢冒险。”上海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说,“阳性康复者出舱后3个月内需要单管检测,这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这与此类企业的行业特性有关。生产制造型企业普遍产业链漫长,上下游衔接紧密,一旦某一个环节由于疫情停产,订单无法交付,就面临回款难,甚至违约赔偿,经济损失太大。“产线上都是大家伙,万一有‘阳’,临时关停能耗大,对机组也有损伤,所以一定要确保防疫安全。”一家钢铁制造厂的负责人解释说。
一家生鲜电商企业的城市中心仓负责人说,疫情期间有了一例“阳”,整片园区就封控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真是不敢有‘阳’啊。”
专家建议切断阳性康复者就业歧视信息源
在采访中,大江东工作室发现,部分市民和用人单位对“阳性”有恐惧,就是害怕“复阳”。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第九版诊疗方案,阳性感染者出舱或出院标准为连续两次核酸检测ct值≥35;但对医院或者方舱外社区人群筛查,判断是否阳性的ct诊断标准仍然是40。不同标准导致不少阳性康复者在方舱时是阴性,回到社区成了阳性,变成“复阳”者后,又被送到方舱;与“复阳”者同住的算密接,所到区域需要封控管理。
6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公布,细化了“复阳”患者的管理标准——无论有无呼吸道症状,当核酸检测ct值≥35时,无需管理和划定密接者——这一明确政策,本应打消招聘者的顾虑。
有关“复阳”者是否有传染性,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曾表示,“实践的研究证明,在恢复期的患者,ct值≥35时,样本中是分离不出活病毒的,这意味着这样一些患者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也指出:“我们发现这些冠以复阳或复发的新冠康复者,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群的感染或传染。”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根据就业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除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按相关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以外,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
她说,最高法院、人社部等部门也出台过专门的规定,明确用人单位不能仅以劳动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依法隔离人员,或者劳动者来自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为由解除劳动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建议,在当地健康码信息中,应不再显示一个月之前核酸检测的信息,从源头上掐断歧视新冠康复者的信息来源。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消除新冠阳性康复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受的歧视。司法部门、工会等应为受到歧视的阳性康复者提供劳动仲裁和相关法律援助。
“再等等。”招工中介们常常这样宽慰求职的阳性康复者。经历过5月和6月漫长的等待,还有许多人在期待转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相信那道无形的门槛很快将会消失。
不管是科学还是法律,都没有提供任何理由和借口,让阳性康复者遭受歧视。
(图片由季觉苏摄)
责任编辑:季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