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随着最后一批北京冬残奥会志愿者解除健康监测离开崇礼,在张家口赛区,为期两个多月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心理保障服务工作也告一段落。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是对志愿者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一次考验。”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侯贵松表示,团河北省委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的心理关爱工作。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团河北省委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的专业优势,提供了多样化、多渠道、全覆盖的心理保障服务,全力守护冬奥会志愿者的“心灵晴空”。
在志愿者驻地成立的临时团支部,设置了心理委员,搭建了与志愿者沟通联系的桥梁;推出了“12355阳光心语”“心理微课”“心灵加油站”线上三种大礼包,帮助志愿者构建积极健康的心态;河北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还选拔了4位心理专家分别入驻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驻地,为志愿者提供心理保障服务……
在侯贵松看来,这样的心理关爱不仅为志愿者工作贡献了专业力量,也为今后大型赛事志愿者心理服务工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去年10月,团河北省委启动冬奥志愿者心理咨询师招募工作,吸引全省300余名心理咨询师的踊跃报名。团河北省委结合实际情况,组建起了“4 58 249”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全方位心理保障服务队伍,派驻4名心理咨询师进入志愿者驻地进行服务,协调58名心理咨询师加入29所高校志愿者工作群中,深入到志愿者当中开展心理服务;统筹各市组建了由249名心理专家构成的场外服务团队,通过热线、微信小程序24小时轮值为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在冬奥会系列测试赛期间,4名心理咨询师进入志愿者驻地,提前适应环境,积累工作经验,结合现实情况,逐渐探索出了多种适宜驻地工作的方式方法。作为心理咨询师之一的魏萍告诉记者,“咨询的时候,志愿者佩戴耳机,通过文字反映问题,咨询师通过语音回答,既保证了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又满足了志愿者的咨询需求”。
结合测试赛期间心理服务工作开展的情况,团河北省委多次组织心理专家进行研讨交流,就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进行了沟通研究。心理咨询师禹宇在研讨期间提出,线上讲座互动较少,不能满足志愿者的个性化需求,建议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应以线下小团辅为主,充分挖掘志愿者的个性需求。
2022年1月,团河北省委专门研究制订了《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方案》,明确了心理工作的方式和重点,也让志愿者心理关怀工作更规范、系统、有针对性。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转换期间,为全面保障张家口赛区第一批志愿者安全隔离与移出,团河北省委工作人员、驻地管理人员与志愿者在心理上都经受了考验,这期间咨询工作的重点为应急干预处理。
专家介绍,应急干预不同于正式的专业咨询。咨询师要针对当事人突发的身心应激反应,配合相关部门给予当事人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评估他们的诉求,区分一般问题和病理问题,如需要进一步专业支持就转介到更专业的地方。
禹宇告诉记者,“心理问题具有滞后性,以往在学习生活中潜藏的心理问题会在当下的压力下暴露出来”。
相较网络干预,驻地咨询师有更大发挥余地。在文创商街咨询点,禹宇共接到过7例应急求助个案、4起应急求助团体辅导;南山里咨询点的心理咨询师刘洪霞接到1起应急求助团体辅导,涉及多所院校,经过有效干预后得到妥善处理。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4名一线心理咨询师再次进驻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冬季两项中心等场馆,为志愿者提供心理减压服务。
根据志愿者驻地实施“一地一策”的工作机制,云顶滑雪公园的志愿者开展了“用身感残,用心助残”为主题系列辅导,让志愿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真切感受到特殊人群的困难;在冬季两项中心,他们进行了团队管理金字塔活动,通过模拟团队运行的模式和过程,教授志愿者面对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如何做好团队成员的协调配合。
离别之际,回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难忘经历,张家口赛区的志愿者纷纷给心理咨询师留言:“在做冬奥志愿者期间,很幸运有心理老师的陪伴,我积极而快乐,那些志愿服务工作让我获得了充实感和满足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曾经‘社恐’的我重新审视自己,‘社恐’的标签也在数次咨询后不知不觉消失了”……
据统计,从1月19日入驻张家口赛区以来,团河北省委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共为各志愿者驻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87次、个体心理辅导148件次,帮助志愿者构建起了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
通讯员 段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